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 A+
所属分类:历史百科

  秦昭襄王,嬴稷,嬴姓,名则,一名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66年,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已经60岁的秦昭襄王,忽然下令,任命外来客卿范雎,做了秦国的相国。同时,秦昭襄王还下令,罢免了秦国高层四贵的职务,收回了他们的权力,并且同时下令,让他们马上离开秦国首都咸阳。

  随着这道政令下令,原本就已经暗流涌动的秦国庙堂,瞬间变得波涛汹涌。要知道,在这之前,四贵在秦国堪称权势滔天!甚至很多人都说,秦国的高层权力,其实是掌握在太后和四贵的手里。至于秦昭襄王本人,其实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所谓四贵,指的是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芾。这四个人当中,魏冉和芈戎,是秦昭襄王的舅舅,而嬴悝和嬴芾,则是秦昭襄王的弟弟。

  所以,当秦昭襄王真正下令,罢免四贵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多秦国高层的官员,都瞬间大惊失色。尤其是很多和四贵交好的官员,更是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被卷入这场风波。而且,也没有人知道,四贵是否会就此被驱逐。

  毕竟,在这之前,四贵在朝中权势滔天,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如果他们不愿意就此离开秦国朝堂,秦昭襄王又该怎么做呢?这会不会导致秦昭襄王威信大损,继而被四贵架空呢?

  没有人知道。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四贵当时是如何反抗的。我们只知道,最终,原本权势滔天的四贵,并没有选择激烈的抵抗,更没有直接造反。他们一个个全都听从了秦昭襄王的安排,直接离开了咸阳。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而随着四贵被罢免,秦昭襄王在秦国的威势,也瞬间暴涨,对国家的控制力再次大幅提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秦昭襄王可以重用范雎,执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并且在数年之后,在那场长平之战当中,彻底重创赵国,让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当时秦昭襄王没能驱逐四贵,后面的这些事情,说不定都不会发生了。

  但是对于秦昭襄王驱逐四贵这件事,后世的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权势滔天的四贵,会被秦昭襄王轻易驱逐呢?为什么他们当时不反抗呢?这四位秦昭襄王的直系亲属,到底是怎么成为权势滔天的四贵?他们为什么又走到了秦昭襄王的对立面呢?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有关四贵的事情,我们还得从当年秦昭襄王登基之前,作为一个普通公子的时候开始说起。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在秦国历史上,秦惠文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君。秦国作为一个老牌强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但是后来,到了春秋中后期的时候,因为秦国始终被晋国堵在西边,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就开始逐渐衰落了。

  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更是衰落到了一个临界点。就连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魏国,都能轻易暴打秦国。所以到了战国中期秦孝公在位的时候,秦孝公就开始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而进行变法之后,秦国终于扭转了颓势,开始再次崛起。而秦孝公去世之后,接下来秦惠文王接班之后,则是带领秦国继续壮大。到了秦惠文王在位后期的时候,秦国已经隐隐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强的几个国家之一了。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惠文王娶了一个来自楚国的姑娘,和这个姑娘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但是请注意,在这之前,秦惠文王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正妻。而且这位正妻,还被秦惠文王早早立为王后,并且给秦惠文王生下了一个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位王后所生的儿子,算是嫡子,他才是秦惠文王的第一继承人。

  至于秦昭襄王,因为他母亲不是他爹的正妻,所以他只能算是庶子。按照正常的继承制度,他本来是没有继承权的。

  因为是庶子,所以秦昭襄王小的时候,在秦国王族的地位,其实并不算高。甚至于到了秦昭襄王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因为秦国外交策略的原因,他还被派到燕国去做了一个质子。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一般来说,只有最不得宠的国君之子,才会被派到其他国家去做人质。而那个有继承权的孩子,一般都会留在国内,得到最好的培养。

  所以,在秦昭襄王少年时代,秦昭襄王也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秦国的国君。在他看来,等到自己哥哥登基之后,能把自己召回秦国,给自己一块封地,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已经是最完美的结局了。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秦昭襄王离开秦国几年之后,秦国这边发生了一系列变故。而这些变故,则是让王位莫名其妙的落到了秦昭襄王的头上。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此后,按照顺位继承制,秦惠文王和王后所生的那位嫡子,顺利继承了王位,这就是秦武王。

  秦武王即位的过程很顺利,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四年之后,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了一趟周武王那边。出于兴趣爱好,秦武王非得要举一下周王室那边的九鼎。结果在举鼎的过程当中,直接把秦武王给砸的重伤,然后很快就去世了。

  秦武王的去世,对于秦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变故。因为当时秦武王非常年轻,而且身体素质非常好。所以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人,事先想到过这种情况,也没人为此做出过预案。

  更要命的是,秦武王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而且他的母亲,那位惠文王后,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已!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按照顺位继承制,接下来大家就必须要从秦惠文王的那几个庶子当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秦国的王位了。

  但是,在挑选哪一个儿子做继承人的问题上,秦国高层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以惠文王后为首的一群人,想要拥立秦惠文王的庶长子,赢壮。在一些文艺作品当中,这个赢壮是惠文王后的养子。但是在正史上,却没有这样的记载。至于说为什么惠文王后会支持这个赢壮,这个史书上同样也没有记载。

  不管支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显然,得到惠文王后和相国樗里疾支持的赢壮,胜算极大。首先,惠文王后作为王后,本来就有立储的建议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赢壮此时其实就已经应该顺利即位,成为下一位秦国的国君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却偏偏出了意外。而这个意外,就是秦惠文王之前娶得那个楚国姑娘,也就是秦昭襄王的生母,后来的那位大秦宣太后。

  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她叫芈月。

  不得不说,芈月的政治手段是真的强。尽管当时她并非王后,而且她的儿子也并不是庶长子,但她依然在努力为自己的儿子,争夺继承权。因为此时秦昭襄王嬴稷,正在燕国那边做人质。所以当时芈月支持的,并不是嬴稷回来继承王位,而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嬴芾,也就是后来四贵之一的那个泾阳君。

  而且,在争夺过程当中,芈月还说服了当时的秦国相国樗里疾。

  樗里疾在此时的秦国庙堂上,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首先,他是秦国的相国,按照秦国的制度,秦国朝堂上的事情,都要以他为首,他可以直接代表大多数的秦国官员。其次,樗里疾还是之前那位秦惠文王的亲弟弟,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关系。所以,樗里疾的意见,也可以代表大部分的宗室成员。

  没有人知道,当时芈月到底是怎么得到了樗里疾的支持。但显然,樗里疾的表态,直接让这件事陷入了僵局。如果无法得到樗里疾的支持,那赢壮就算强行登上王位,也不可能得到大臣们的承认。

  就这样,围绕着嬴芾和赢壮这两个候选人,整个秦国高层,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三方势力插手了。

  这个第三方势力,叫做赵国。

  赵国这边,当时在位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国插手秦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听上去似乎是很没有道理。但实际上,赵国和秦国的王室,其实还真是一家人。几百年之前,商朝末年的时候,商纣王有个宠臣叫嬴蜚蠊。这个嬴蜚蠊,就是秦赵两国王族共同的祖先。

  靠着这个理由,赵国在秦国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其实还真能插一脚。当然,真正让赵武灵王有插手资格的,肯定不是所谓的亲戚关系,而是赵国的强大国力。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而当时赵武灵王选择支持的,并不是此时秦国内部的那两位候选人,而是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赵武灵王之所以选择嬴稷,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想通过支持嬴稷上位这件事,插手秦国的内政。

  如果当时秦国内部特别团结,那赵武灵王的插手,自然是一点用都没有。但问题是,此时秦国内部恰好存在巨大的分歧。而且,赵武灵王支持的嬴稷,还是芈月的亲儿子。

  所以接下来,芈月马上转BT度,转为去支持自己另一个儿子嬴稷。对于芈月来说,嬴稷和嬴芾都是自己的儿子,不管支持哪一个,对她自己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此一来,嬴稷这边,瞬间就有了强大的力量支持。在秦国内部,有芈月这位母亲,以及相国樗里疾的支持。而在国外,则是有赵武灵王代表的赵国。这样算下来,嬴稷这边的力量,瞬间就压倒了那位庶长子赢壮。

  就这样,经过一番斗争和妥协之后,秦国高层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大家选择嬴稷做了新的秦王。

  历史上真实的秦昭襄王,其实就是这么登基的。

  公元前307年,就在秦武王去世的那一年,原本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被送回了秦国,成了秦昭襄王。这一年,嬴稷刚刚19岁。

  此时的秦昭襄王,虽然成了新的秦王,但他面对的问题却很大。因为当时秦昭襄王年龄太小,威望和资历都不太够。而且,在这之前,秦昭襄王一直在燕国那边做人质,在秦国内部也没多少人脉。所以他上位之后,如何坐稳王位,就成了一个让他非常头疼的问题。

  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其实有三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让赵武灵王支持他。要知道,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的支持,秦昭襄王根本不可能回国继承王位。但这样一来的话,赵武灵王就势必会插手秦国的内政。

  秦昭襄王也不傻,他很清楚,虽然两国王族几百年以前,确实是一家人。但到了战国时代,两国早就是竞争对手了。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王位安全,还是为了秦国,他都不可能让赵武灵王左右秦国的内政。要是真给了赵武灵王机会,也许用不了多少年,赵国就会吞并整个秦国,他这个秦王也别做了。

  第二个选择,就是那些宗室。秦昭襄王即位的时候,秦国宗室的影响力,也是极为强悍的。要不是之前樗里疾支持,秦昭襄王也未必能顺利登基。但选择宗室的话,却很容易导致宗室成员做大。而一旦宗室做大,未来说不定就可能会发生篡位的事情。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要知道,如果论辈分的话,秦昭襄王其实得管樗里疾叫一声叔叔。樗里疾是当年秦孝公之子,从法理上来说,他原本也是有继承权的。真要是让樗里疾这帮人掌握了大权,那王位以后还是不是他的,可就不好说了。

  至于第三个选择,便是重用母亲芈月身边的那些人,也就是所谓的外戚。相比前两个选择,重用外戚的后遗症,明显是最小的。外戚的存在合法性,就是他这个秦王。就算是为了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这些外戚也只能帮秦昭襄王坐稳王位,而不会奢望其他的。

  而外戚篡位之类的事情,在战国时期,这事其实还真不常见。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宗室都还是比较强大的。如果外戚想要篡位的话,势必会引来国内宗室的针对,最后基本上不太可能成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秦昭襄王登基之后,开始重用外戚,任由外戚势力肆意膨胀。对于当时的秦昭襄王来说,外戚势力越强,他的王位就越稳。

  而芈家这边,倒是也没辜负秦昭襄王的信任。首先,作为秦昭襄王的母亲,芈月本人就是一个政治女强人,要不然之前也没办法给秦昭襄王争取王位。在秦昭襄王登基之后,芈月直接以秦王母亲的身份,开始插手秦国的政务。而且,芈月还创造性的提出来‘太后’这个词,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

  除了芈月本人之外,芈家的其他几个亲戚,也同样很给力。

  在秦昭襄王登基之后,芈月第一时间和楚国那边取得了联系,从楚国那边求娶了一位宗室女子,做了秦昭襄王的王后。如此一来,秦昭襄王在国外,就等于是有了楚国的支持。来自楚国的外部力量,足以抵消掉赵国那边的外部力量。

  同时,芈月又从楚国那边,请来了自己的同族族人,向寿,担任秦国的相国。向寿担任相国之后,以樗里疾为首的秦国大臣,就被削弱了不少实力。

  除此之外,芈月的两个弟弟,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芈月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同母异父,这个弟弟名叫魏冉。另一个是同父所生,名叫芈戎。这两个弟弟,在领兵打仗方面,都极为出色。尤其是魏冉,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性帅才。他不光会领兵打仗,而且还会从战略上,制定整个国家的发展规划。

  之前秦昭襄王能够顺利即位,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魏冉的支持。早在秦惠文王时代,魏冉就已经在秦国参军入伍,在军中拥有了一定的声望。而秦昭襄王即位之后,也是在第一时间,把自己这两个舅舅,安排到了秦国军中,让他们控制军权,这才得以坐稳了王位。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顺便说一句,就在秦昭襄王登基之后不久,那位庶长子赢壮,也曾经不甘心自己落败。所以他串联了一些秦国宗室,企图发动政变,干掉秦昭襄王,自己做秦王。结果,这场政变,也让魏冉带兵给粉碎了。

  可以说,秦昭襄王能够登基,能够坐稳王位,完全靠的都是他母亲家这边的亲戚支持。而秦昭襄王登基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自然也会越发重用外戚。外戚的地位越强,他的地位就越稳。

  至少,在秦昭襄王登基之初的二十年里,是这样的。

  随着秦昭襄王登基,接下来,秦国也开始继续对外扩张,继续发展。在这个时候,身为舅舅的魏冉,不但被秦昭襄王重用,成了秦国军界最大的山头。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魏冉还举荐了一个最关键的人才。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杀神白起。

  据史书记载,白起和魏冉的私人关系,非常不错。白起能够领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魏冉举荐有功。而白起领兵之后,他也确实没有给魏冉丢脸。此后的几十年里,白起成了秦国最强的一柄剑,逐渐帮助秦昭襄王,重创了韩、魏、楚三大强国,并且从这三个国家,夺取了大量的地盘。

  与此同时,在这二十多年里,在秦昭襄王的壮年时代,那位太后芈月也没闲着。这位已经人到中年的秦国太后,用自己作为诱饵,把秦国西边的义渠国的国王,骗到了咸阳。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宣太后一直在和义渠国王私通,还生下了两个儿子。

  这种事情,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巨大的丑闻。但芈月这样做,却并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秦国。在两人私通的这段时间,秦国开始大规模渗透义渠国。后来,时机成熟之后,芈月更是直接找机会,干掉了义渠国国王,而后指挥秦国,吞并了整个义渠国。

  有这样一个女强人式的母亲在,秦昭襄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完全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他母亲家这边的亲戚,也会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料理好,继续带着秦国向前。而这些成绩,归根到底,还都得算在他这位秦王的头上。

  与此同时,在这二十多年里,秦昭襄王也不断提拔自己那两个同父同母的兄弟。芈月和当年那位秦惠文王,一共有三个儿子。除了秦昭襄王之外,还有嬴芾和嬴悝。对于这两个兄弟,秦昭襄王也是大力提拔,让他们在国内掌权。

  如此,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秦国吞并了义渠,彻底消化了巴蜀,白起也在前线打残了魏国、韩国和楚国。而秦国高层,秦昭襄王的两个舅舅,以及两个兄弟,则是开始全面掌权。他们四个人,也就被外界合称为四贵。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而站在四贵背后,真正隐于幕后,拥有最大实权的人,则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芈月。

  这样的权力结构,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帮助秦昭襄王坐稳了王位,可以专心对外发展。但是二十多年之后,情况开始逐渐变化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以宣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开始越来越强。秦昭襄王原本之所以愿意重用外戚,就是因为他们可以起到一个稳固的作用,帮秦昭襄王坐稳王位。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此时外戚势力,已经过于强悍,已经开始逐渐威胁到秦昭襄王本人的权力了。

  当时在秦国军界,大半几乎都是魏冉和白起的人。当年秦惠文王时代留下来的老将,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已经死绝了。而在后宫当中,宣太后这个亲妈,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而秦昭襄王的正妻,也是楚国人,也算是外戚这一党的。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渐渐发现,自己开始指挥不动这些外戚了。有些时候,这些外戚甚至敢公然反对秦昭襄王的命令。尤其是魏冉,此时不但在秦国军界根深蒂固,而且还是秦国的相国。虽然魏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但他带给秦昭襄王的压力,却一天比一天大。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昭襄王逐渐产生了清理外戚的念头。

  不过,和后世那些尾大不掉的外戚势力不同,当时秦国内部的外戚,虽然势大,但是还真没能力,去做那些废立之类的事情。一来秦国内部的体制,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这种事情的发生。二来,就算外戚有了废立的念头,他们也找不出比秦昭襄王更合适的秦王人选。

  如果发动政变,废了秦昭襄王,接下来选谁做新的秦王?如果选秦昭襄王的儿子,不好意思,秦昭襄王只有两个儿子,而且之前立的太子,还死在了秦昭襄王前面。仅剩下的那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秦始皇的爷爷,并不是那位出身楚国的王后所生。

  这也就意味着,外戚们哪怕拥立了秦昭襄王的儿子,未来这位新秦王,也一定会清算的。

  至于说,拥立芈月的另外两个儿子,这就更不靠谱了。不管选哪一个,另外一个都会不服气,这会直接导致外戚集团内部分裂。而如果魏冉之类的外戚,想要自己篡权做秦王,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秦国宗室集团不可能答应。

  所以,当时的四贵,会让秦昭襄王觉得束手束脚,妨碍到了他的王权。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四贵其实还真没办法动摇他的王位。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而秦昭襄王这边,当时虽然有了清理外戚的念头,但是如何清理外戚,却是一个很令他头疼的问题。要知道,经过之前的二十多年发展,芈姓外戚集团,已经和秦国高层,高度绑定了。如果贸然除掉他们,势必会导致秦国高层剧烈动荡,给其他国家可乘之机,会造成国家大乱。

  最关键的是,如果单纯是四贵本身,秦昭襄王其实还有办法对付。真正棘手的,其实是那位宣太后。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生母,秦昭襄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自己的母亲下手。不管是于公于私,宣太后都对得起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也没理由为了这种情况,和自己的母亲决裂。

  所以,接下来,秦昭襄王采取了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

  首先,秦昭襄王选择重用外来客卿。当时的秦昭襄王,大范围从国外引入各种人才,让他们在秦国担任要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来自于魏国的范雎。

  在秦昭襄王引入外来人才的过程当中,其实有两个人的态度,最为关键。一个是那位宣太后芈月,另一个则是那位杀神白起。

  前者不用说,如果芈月坚决反对,每次秦昭襄王任用外来人才,她都坚决反对的话,那秦昭襄王确实很难执行自己的策略。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位宣太后,似乎还是很爱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太过掣肘秦昭襄王。

  至于白起,因为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白起给秦国立下了太多的功劳,导致他在秦国内部,此时已经成了一位军神一样的存在,声望极高。如果他反对这件事,秦昭襄王也会遇到很大阻力。而且,考虑到他和魏冉关系不错,当年又是魏冉举荐了他,他似乎也确实应该站在魏冉这边。

  但奇怪的是,白起偏偏没有这样做。在后来那场驱逐四贵的斗争当中,白起也没有站到魏冉那边。

  对此,后世史学家普遍没有结论。但大多数人认为,白起当时之所以袖手旁观,主要是因为他不喜欢参与这种朝堂斗争,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不管当时秦昭襄王,到底是怎么搞定了白起和那位宣太后,总之,这俩人不阻止他之后,就算魏冉和其他几位权贵反对,他也能执行自己的命令了。

  除了大规模引入外乡人之外,秦昭襄王还有另一个法宝,那就是一个熬字。

  作为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知道,不出意外的话,自己那位母亲,肯定会死在自己前面。而一旦那位宣太后去世,或者她病重之后,不再插手朝政,那外戚的存在,就成了无根之水,再也无法和他对抗。所以,他需要做的,其实就是一边掺沙子,一边静静等待自己母亲去世就可以了。

秦国四贵指的是谁?秦昭襄王为何将他们驱逐?

  所以,就这样,到了公元前266年,随着秦昭襄王引入的外来官员,数量足够多。而那位宣太后,也逐渐病入膏肓,再没有了控制朝堂的精力,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才终于正式下令,驱逐四贵,除去四贵的官职,并且让他们马上返回自己的封地。

  这一年,秦昭襄王都已经60岁了。宣太后的年龄,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宣太后虽然还活着,但是身体情况已经很差了。而且,就在秦昭襄王驱逐四贵一年多以后,这位宣太后就去世了。

  所以,在秦昭襄王下令驱逐四贵的时候,宣太后本人,应该是已经病重在床,很难再插手朝政了。

  至于以魏冉为首的四贵,虽然不甘心就此退出秦国高层。但当时宣太后已经无法再为他们说话,他们也就没有了掌权的合法性。除非他们敢直接造反,否则的话,他们就必须听从秦昭襄王的命令,离开咸阳。

  而在造反和被驱逐这两个选择之间,显然,还是后者更聪明一点。

  所以最终,在秦昭襄王下令之后,原本权势滔天的秦国四贵,瞬间就失去了权势,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了咸阳。而四贵离开之后,秦昭襄王也得以更好的执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并且继续对外发展。

  几年之后,秦国就在长平之战当中,彻底打垮了赵国。而赵国垮了之后,之前的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已经被白起打残了,燕国国力本来就很弱小,齐国则是之前被其他几个国家围殴过一次,同样国力暴跌。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总算是成了战国七雄当中,唯一的超级强国。

  而这一切,恐怕都要感谢当初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如果没能驱逐四贵,秦国高层在外交策略上的意见不统一。要是那样的话,后来秦国能否一家独大,还真是有点存疑。

  当然,在秦昭襄王时代,绝大多数时间,四贵其实并不是扮演反面角色,而是秦昭襄王王位的最强支持者。尤其是魏冉,如果没有他,秦昭襄王能不能坐稳王位,都是一个问题。

  只可惜,后来他们挡了秦昭襄王的路。这样一来,秦昭襄王自然也就只能选择驱逐他们了。只是单纯的驱逐,而不是直接干掉他们,这其实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