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 A+
所属分类:历史百科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然后就是那场长平之战。

  对于那场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战争,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后人,依然会觉得非常震撼。以至于有关长平之战的争论,上千年都没有停止。所有人都在想:如果当时赵国没打那场长平之战,或者长平之战打赢了,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读战国历史的时候,可能都会对赵国产生类似的疑惑:那位赵武灵王,为什么只是让大家换个衣服,就让赵国强大起来了?

  历史上真实的赵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赵国是否真的曾经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赵国的出现开始说起。

  和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不同,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秦国,虽然确实堪称死敌,但这两个国家的王族,其实真的有同一个祖宗!两国王族其实真的是亲戚!

  这很讽刺,但这确实是事实。

  秦赵两国共同的祖先,叫做嬴蜚蠊,此人生活于商朝末年。话说在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其实也是响当当的贵族,地位很高。尤其是这个嬴蜚蠊,更是商纣王身边最信任的大臣。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武王伐纣,周朝取代商朝的时候,老嬴家就被绑在商纣王的战车上,想下都下不来了。所以最终,周朝开国之后,老嬴家的地位开始一落千丈,后来更是沦落到给周王室养马,成了周王室御用的马夫家族。

  而这位嬴蜚蠊,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嬴恶来,一个叫嬴季胜。嬴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王室的祖先,而嬴季胜则是后来赵国王室的祖先。

  秦国王族祖先的那些故事,我们暂且不提,只说嬴季胜这一支。在那场改朝换代的混战当中,老嬴家的地位,虽然是一落千丈,但是到了周朝之后,这个嬴季胜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彻底给老嬴家逆天改命了。

  嬴季胜的这个好儿子,名叫嬴孟增。这个嬴孟增据说玩车玩得特别好,后来成了周成王的御用司机,当时叫车夫。司机这种工作,不管在哪个朝代,肯定都会离领导近一些,更容易得到领导的信任。所以后来,这个嬴孟增就成了周成王的心腹,连带着整个老嬴家都开始翻身了。

  从嬴孟增开始,后来他这一脉的很多子孙,都成了周王室的御用司机。尤其是嬴季胜的曾孙,嬴造父,后来给周穆王开车的时候,跟着周穆王一起去打仗,还立下了不少战功。也正是因为这份战功,后来周穆王心情一好,直接把赵城给了他们家。

  赵城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县,正是因为被分到了赵城,所以后来,这部分被分到赵城的嬴家人,就以赵为氏。赵氏和赵国的赵,就是这么来的。

  顺便说一句,当时秦国的祖先,也就是嬴恶来的那些后人,也跟着一起到了赵城,因为当时大家还没分家。所以,秦国的王族后来才会被称作‘嬴姓赵氏’。

  后来秦国王族虽然被分到了西边,另起炉灶,但是因为他们家后来成了小宗,按照当时的宗法继承制,他们家没权力改氏,所以一直到秦始皇的时候,哪怕秦国已经和赵国打成了死敌,秦国王族却依然还是嬴姓赵氏。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有了赵城这座家族根基之地以后,老嬴家或者说老赵家,自然就可以生活得更安稳一些了。此后,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周王室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次,老赵家学聪明了,没再重蹈几百年之前的覆辙。在西周灭亡之前,老赵家的赵叔带,直接离开了周王室,转而去晋国做官了。

  赵叔带当时的这个决定,直接决定了老赵家以后数百年的家族命运。首先,就在赵叔带离开之后不久,西周就被周幽王给玩坏了。正是因为赵叔带及时离开,老赵家才没有被周王室拉去陪葬。

  其次,老赵家生活的赵城,后来恰好就在晋国的国境之内。正是因为赵叔带去了晋国,所以后来赵家才能成为晋国的大族。要不然的话,赵家后来还真未必能在晋国内部发展起来。

  随着赵叔带入晋做官,赵家算是彻底在晋国扎下根来。此后没过多久,因为周幽王一通乱搞,导致西周灭亡了。所以赵叔带入晋之后,没过多久,就是春秋时代了。

  在春秋时代,赵家在晋国的故事,可就更加精彩了,但同时又很复杂。简单来说,赵叔带入晋之后,赵家逐渐成了晋国内部的大家族。百年之后,晋国内乱,当时晋国有一位公子,被迫流亡他国,赵家当时的嫡子赵衰,就跟着这位公子,出去流亡了十多年。

  十多年之后,这位公子再次回到晋国,重掌大权,这就是晋文公。而赵家的这位赵衰,也从此得到重用,赵家也因此发达。

  另外,因为之前晋文公他爹,出于种种目的,自灭满门,差不多把自己家的亲戚都给杀绝了。所以到晋文公回来掌权的时候,晋文公忽然发现,他们家已经不剩多少人了。所以当时的晋文公,就算想用自己家人,都没人可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晋文公登基之后,只能重用那些追随他流亡多年的大臣。而这些大臣掌权之后,则是建立起一个个士大夫家族。而这些士大夫家族出现之后,开始迅速占领晋国的各级官位,开始左右晋国的朝政。

  再之后,这些家族为了争权,开始疯狂内斗。最开始的时候,晋国一共有十一个这样的士大夫家族。斗了近两百年之后,大部分家族都被消灭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老赵家也曾经差点被灭族,但后来好歹还是挺了过来,还留下了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就这样,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内部经过一通混战,还是剩下智、韩、赵、魏这四个大家族。四大家族,几乎完全把持了晋国的权力,连晋国国君都没什么实权了。而这四大家族当中,又以智家实力最强。

  所以,这个时候的智家,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当时智家家主提出,四大家族各自交出一部分土地,还给晋国国君。这法子看起来似乎是对四大家族都有害无利,但实际上,当时智家家主是晋国的最高执政。四家交出来的土地,名义上是给晋国国君的,但实际上,其实都落到智家的腰包里了。

  对于智家的这点心思,当时韩赵魏三家其他都心知肚明。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智家,韩魏两家都不打算硬顶,最后都给了。唯有赵家,赵家的骨气身真的很硬,打死都不给。

  智家一看,既然你不给,那就打死你好了。

  所以接下来,智家直接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进攻赵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在三家的进攻之下,赵家自然是挡不住的,很快就退守晋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此后,三家直接把整个晋阳城围了起来,逼得赵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关键时刻,赵家派人悄悄去联系了韩家和魏家,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这两家。所以最终,就在智家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候,韩魏两家忽然背刺了智家,然后韩赵魏三家联起手来,一起围殴智家。

  最后,在三家的联手之下,智家被彻底消灭。整个晋国,也落入到了韩赵魏三家的手里。

  都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此时韩赵魏三家也是这种情况,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接下来,三家直接联手,开始瓜分整个晋国。

  在这场晋国倒塌的盛宴当中,赵家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之前的赵家,已经差点被灭族了。此时赵家不但恢复了自己以往的家族地盘,还分了不少智家的土地,以及晋国国君的 土地。这个结果,对赵家来说,显然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在赵家瓜分晋国的同时,赵家内部却出了一点小问题。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打晋阳之战的时候,赵家这边掌权的人,是赵家第七代家主赵襄子。赵襄子其实是个很厉害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率领赵家,在晋阳之战那种局面下反败为胜。更不可能在智家倒下之后,为赵家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可恰恰是这位赵襄子,晚年的时候却犯糊涂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错。导致赵襄子死后,赵家为了抢家主的位置,内乱的一段时间。这场内乱持续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两年之后,赵襄子的哥哥的孙子,成功上位,成了赵家的新家主,这就是赵献子。

  这场内乱,虽然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严格来说的话,这时候赵国其实还没出现,只能说是赵家。但这场内乱,其实对赵家乃至赵国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赵家在三家分晋的过程当中,其实并没有落后。但这次内乱,却让赵家稍微在某方面落后了一步,而这落后的一步,也为后来赵国的很多历史走向,埋下了一个伏笔。

  赵家落后的这一步,叫做变法。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里,随着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导致传统的奴隶制社会体系开始崩溃了。所以,大概就在三家分晋这个时候开始,很多中原地区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琢磨怎么进行改革,怎么进行变法。

  就在赵家内乱的这段时间,三家之中的魏家,却一直在平稳的过渡权力。而赵家内乱结束之后,因为是旁系胜出,导致旁系胜出之后,又花了不少时间琢磨稳固自己的权力,根本没空琢磨变法之类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把变法这事提上日程。所以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事确实也不太重要,至少远没有瓜分晋国那么重要。

  赵献子当了十五年的家主,这期间继续瓜分晋国。十五年之后,赵献子去世,他的儿子赵烈侯即位。赵烈侯上位的时候,赵家其实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诸侯国了,只不过还没被周王室册封而已。所以,赵烈侯在位期间,韩赵魏三家集团去了一趟周王室那边,逼着周王室册封他们。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公元前403年,随着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国开始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从这时开始,赵国才算是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作为赵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君主,赵烈侯还是一位挺有才能的君主。赵烈侯掌权期间,除了帮赵国正式立国之外,其实也注意到了变法的事情。

  就在韩赵魏三国正式开国的同时,三晋之中的魏国,其实已经开始变法了。当时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从各地招募有识之士,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魏文侯又拜李悝为相,全权负责魏国国内的改革。

  就这样,魏国在战国初年的时候,首先进行了变法,然后国力迅速飙升。

  在魏国进行变法的时候,赵烈侯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赵烈侯也任用了一个叫公仲连的人做相国,帮助赵国进行各种体制上的改革。

  但问题是,魏家为了这场改革,之前已经准备了好长一段时间。所以最终,魏国的改革非常成功。但是赵家之前没多少准备,此时又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

  所以当时的赵国,在进行内部改良的时候,只是在人事上任用了一些贤明的官员,打破了以往的世禄世卿制,并且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同时,这场赵国的‘公仲连改革’,并没有动最根本的土地制度,也没有给赵国建立起一个适合扩张的国家体制。

  从后世的视角来看,赵国的这场改革,其实意义并不算大,甚至还不如没有。但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赵国却觉得这场改革非常成功,因为他至少解决了很多表面问题。不过要是从赵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其实还不如没有。

  因为这场改革的存在,让赵国高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误以为自己已经改完了,没必要再改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国高层在总结失败的时候,不会考虑到体制问题,只会觉得是赵国在用人和策略上出了问题。

  这直接导致,赵国在接下来上百年的历史上,路走错了。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赵烈侯在位九年之后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后他弟弟赵武侯接班。赵武侯在位期间,因为三晋刚刚出现,韩赵魏三家还处于同盟关系,而且魏国当时还刚刚改革成功,国力极为强大。所以在赵武侯在位期间,三晋联盟基本上可以包打天下,也没有其他国家敢惹赵国。

  但是接下来,赵武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敬侯即位的时候,局面就不一样。这时候魏国已经彻底崛起,再加上魏国内部高层过于短视,所以三晋联盟在这一代就破裂了。三晋联盟破裂之后,原来作为盟友的魏国,就成了赵国的敌人。

  这一下,赵国瞬间难受了。不光魏国进攻赵国,旁边的齐国也趁火打劫,搞得赵国不胜其烦,国力持续下降。

  另外,这位赵敬侯在位期间,南方的楚国也成功变法了。楚国之所以能成功变法,就是因为任用了魏国出走的大将吴起,进行了著名的吴起改革,照抄了魏国的很多制度。吴起改革之前,楚国基本上被魏国压着打。但是改革之后,楚国却迅速崛起,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

  于是,这个时候,所有国家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原来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能强国了!

  偏偏在这个问题上,赵国没意识到。

  因为赵国人觉得,当年他们也改革过,而且他们已经改完了,此时已经没必要再改了。

  就这样,赵敬侯在位期间,赵国持续衰落。赵敬侯去世之后,接下来他儿子赵成侯即位之后,赵国就更惨了。当时的赵国,经常被旁边的魏国压着打,所以后来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国。著名的‘围魏救赵’,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但实际上,当时齐国虽然救了赵国,但也是等赵国被魏国打得差不多了,才出手救援。而且战后,也没忘了从赵国这边要好处。

  除此之外,这位赵成侯在位期间,其他几大强国开始疯狂进行变法。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几大强国变法之后,赵国作为一个强国,其实已经在制度上落后于其他国家了。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制度的落后,导致赵国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追上人家。

  如此,等到赵成侯去世之后,接下来赵肃侯即位的时候,赵国高层总算是后知后觉,意识到是自己国家的制度出现了问题。但是当时的赵肃侯,想要变法却很困难。首先,其他国家不会给赵肃侯安稳变法的机会。

  其次,当时赵国开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国内的食利阶层也已经足够强大。此时再想变法,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容易了。

  所以,赵肃侯在位二十多年,这期间基本上就只能帮赵国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靠着强大的军队,赵国可以不被其他国家欺负,而且还能保证国君有较大的实权,这样赵国未来才有变法的希望。不过赵肃侯这个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

  但至少,到了赵肃侯这一代,赵国算是逐渐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而赵肃侯去世之后,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君,就登场了。

  这就是历史上那位著名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接班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五岁而已,接手的又是一个烂摊子。据说赵武灵王刚接班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给他爹准备葬礼,几大强国便准备联手瓜分赵国。多亏了赵武灵王能力比较强,这才避免了赵国被瓜分的结果。

  不过接下来,虽然赵武灵王坐稳了位置,但如何带领国家,摆脱持续衰落的问题,却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个时候,赵武灵王虽然比较年轻,但是他却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后世称之为‘古典jun国主义’。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简单来说,当时赵国如果想安稳地进行变法,内部改革,根本不可能。因为其他国家不可能给赵国这个机会。只要赵国敢变法,国内一定会内乱,到时候其他国家一定会一拥而上,趁机瓜分赵国。

  所以,赵武灵王选择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先继承父亲的思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把赵国大部分的资源,都砸到军队方面。这样一来,赵国就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对外扩张,然后可以通过对外扩张,赚钱资源,再用这些资源解决国内的问题,最终完成改革的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武灵王逐渐发现,赵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临近北方草原。临近草原,就意味着赵国有足够的战马资源。如此一来,赵国要是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所以后来,赵武灵王提出了‘胡服骑射’的思想,借着改革服装,强化自己在赵国的统治权,同时让赵国人更适合骑马,最终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强大了起来。但这种解决办法,其实也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允许失败。一旦战败,所有问题都会同时压过来,国家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战国时期的宋国和越国,也都先后走过这条路,只不过他们都在战场上输给了其他国家,输一次,国家就彻底崩了。

  当时的赵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当时赵武灵王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他没有选择和传统的几大强国开战。因为和那几个强国开战,赵国输的概率太大。他选择先和魏国、秦国、齐国之类的国家交好,然后专心向北扩张。

  因为当时其他国家都在玩合纵连横的游戏,面对着拥有强大军力的赵国,大家都希望能够拉拢。所以一时之间,还真没哪个国家来进攻赵国了。

  就这样,赵武灵王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迅速横扫北方,拓地千里!通过扩张,赵国又赚取了丰厚的资源,接下来赵国又用这些资源,继续强化军队。

  如此,赵武灵王上位二十多年之后,赵国的军队,已经足够强大。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主动招惹赵国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就决定,可以调整策略,转而对内实行变法了。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但问题是,想要进行变法,谈何容易呢?当时对于赵国来说,进行变法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懂变法的人才!

  别看之前秦国可以招募到商鞅这样的人才,进行变法。此时轮到赵国,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时各国对变法人才的外流,都很抵触。而且,谁知道前来投靠的人才,不是别国派来的间谍呢?

  所以最终,赵武灵王想出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办法:他决定自己去秦国看看,只要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能解决问题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正处于壮年的赵武灵王,先是花了一段时间,过渡权力,然后又直接让位给自己的二儿子。如果他始终是赵王,一旦他去秦国参观,被秦国扣住了,那赵国就完了。

  这事还真不是赵武灵王杞人忧天,就在同时代,楚国的楚怀王,刚刚被秦国扣住。所以此时的赵武灵王,也必须要尽量小心。

  再之后,赵武灵王亲自去了一趟秦国,据说还见到了秦昭襄王,亲眼见到了秦国的各种制度是怎么运行的。除了想考察秦国的各种制度之外,当时赵武灵王也想考察一下地形,想要绕过函谷关,走九原方向直接进攻秦国。当时的赵武灵王,其实是打算直接进攻秦国,甚至是直接灭了秦国的。

  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了之后,赵武灵王这才终于返回了赵国。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的胆子,真的是很大。

  回到赵国之后,赵武灵王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变法大业了。赵武灵王想的其实挺好,他想让自己和大儿子负责军队,负责对外战争,让二儿子做国君,负责国内的变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赵武灵王才会废长立幼,主动禅位给自己的二儿子。

  但他唯独忘了一点:权力这东西,是不能共享的,哪怕是父子也不行。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所以,赵武灵王回国之后,父子兄弟之间,很快就出现了裂痕。赵武灵王觉得,他虽然让位了,但是国家的很多事情,还是应该由他说了算。而新上位的老二,则是也有自己的一套班底。老大那边,同样也有自己的班底。

  所以最终,因为一系列矛盾,父子三人走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老二借着老大谋反的机会,把老大和赵武灵王,都困在了沙丘行宫当中,困了整整三个月之久。三个月之后,老大自然死在了宫里,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

  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实在是让人惋惜。

  最关键的是,赵武灵王的死,让赵国的改革和变法,彻底没希望了。同时,内乱之后的赵国,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就为接下来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老二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之后,虽然落得一个弑父的罪名,但不得不说,老二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个逼死父亲的赵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这时候秦国已经到了那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了。当时的历史主线,就是‘合纵连横’。谁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欺负其他小国,谁就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当时的赵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力,也算是可以从棋子变成了棋手,可以一起玩这个游戏了。

  另外,因为之前赵武灵王执行的那些政策,导致在赵惠文王这个时代,赵国的人才开始井喷式出现。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奢,全都是在这个时代,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且成了赵国的中流砥柱。

  因为有着这些人的存在,赵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还真能做到不落下风。与此同时,秦国又出了一位绝世名将白起,后来在白起的带领下,秦国先是在伊阙之战当中,打残了韩魏两国。然后又在鄢郢之战当中,打残了楚国。

  而在这两场战争之间,东边的齐国,因为独吞了宋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仇视。所以最终,齐国被其他五个强国同时围殴,瞬间由盛转衰。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这几场大战打完之后,齐国、韩国、魏国、楚国,基本上都已经半残了。此时能够对抗秦国的,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至于北方的燕国,不好意思,燕国国力太差,如果在五国伐齐之后,直接吞了齐国,或许还有机会和秦赵两国一较高下。但是可惜后来燕国失败了,所以这场战国乱战的游戏,最后的决胜者,就只能从秦赵两国当中挑选了。

  经过几百年的混战之后,同为老嬴家的两个分支,秦赵两国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此时两国如果联手,肯定能轻易扫平天下。而如果两国对打,胜利的那一个,也将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在这个决胜局开始之初,赵国其实已经落了下风。别看此时赵国军事力量很强,但赵国却始终没有完成变法,这是赵国最大的软肋。如果对上其他国家,赵国凭借强大的军力,或许还能弥补自己的短板。但对上秦国,这个短板就会彻底暴露出来。

  在战场上,这个短板最大的体现,就是无法提供足够的补给。至少和秦国相比,赵国的补给能力,要差了很多。

  后来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其实就是败在这上面了。

  公元前275年,赵惠文王去世,然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接班。赵孝成王接班之后,秦国开始再次东出,继续暴打韩魏两国。尤其是韩国,此后的十多年里,被秦国打得极为狼狈,甚至接近灭国了。

  于是,十多年之后,当秦国继续暴打韩国,并且给韩国打出一块飞地的时候,韩国就开始使坏了。当时韩国被打出来的这块飞地,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可是这个时候,韩国却突然把这块飞地,给了赵国,直接把赵国拖下了水。

  据野史传闻,韩国的这个损招,是那位汉初三杰之一的谋圣张良他爸想出来的。正史上确实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张良他爸在这个时期做过韩国相国,倒确实是真的。

  不管韩国这边如何,赵国这边当时得知此事之后,瞬间就傻眼了。如果要,肯定会和秦国开战。如果不要,秦国占领这块地方之后,以后就可以直接进攻赵国腹地。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所以最后,赵国还是选择要了这块地方,选择和秦国正面冲突。

  接下来,赵国下场之后,秦赵双方其实并没有马上开战。接下来的三年里,双方开始不断向前线增兵,都企图用强大的军力,吓退对方。但结果,长达三年的对峙,彻底耗光了赵国的粮草补给。

  所以,三年之后,当秦国使用离间计,想要让赵国换下老将廉颇,换赵括上去的时候,赵国高层才会中计。因为当时赵国实在是没多少补给了,如果任由廉颇在前线继续打对抗赛,赵国很有可能会出现粮草供应不上去的情况,所以当时才会换了喜欢主动进攻的赵括。

  而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括上去之后,直接被秦国包了饺子,最后四十多万赵国精锐,直接被秦国全部杀绝。

  这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因为秦国粮草也不够了,再加上秦国高层内斗,所以秦国暂时撤军了。幸免于难的赵国,迅速从北方边境,调回了防守在北方的李牧,并且开始向各国求援。所以,一年多以后,当秦国再次进攻赵国的时候,虽然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但最终,在各国联军的帮助下,秦国反倒是打败了。

  另外,此战之后,秦国那边,高层开始出现动荡。先是五年换了四个国君,然后又是秦始皇少年登基,主少国疑,所以开始暂缓对外扩张。

  而赵国这边,其实也抓住这个机会,尽力恢复。在这些年当中,赵国一边想办法恢复人口,弥补长平之战的损失。另一边,赵国也在继续开战,弥补国力损失。在此期间,李牧先是在北方重创匈奴,全歼匈奴十多万主力。

  此战之后,赵国在北方边境的压力骤减,然后就抽出更多的力量,去对付北方的燕国。之所以要打燕国,是因为赵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想要战胜秦国,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粮草不够。想要足够的粮草,就需要足够的耕地。而赵国周围,有足够耕地而且又足够弱的国家,就只剩下燕国了。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赵国应该向草原发展的说法,其实有点偏颇。就算赵国占领了草原,难道赵国还能去蒙古高原上种地吗?至于说组建强大的骑兵军队,像后来的蒙古帝国那样横扫天下。不好意思,当时没有马镫,骑兵军团还真没那么强。

  就这样,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了。这时候的秦国,已经是秦始皇在位了。赵孝成王去世之后,他儿子赵悼襄王上位。这位赵悼襄王其实还是有点能力的,他在位期间,赵国在北方大败匈奴,暴打燕国,夺取燕国土地,同时联合其他几个国家,进攻秦国,迫使秦国无法顺利东出。

  但可惜的是,这位赵悼襄王在私生活方面,实在是有点太感性。大概是为了他的‘爱情’,他娶了一个娼女,而且这个娼女之前还嫁过人。更离谱的是,后来他还为了这个娼女,废了自己的嫡长子,改立娼女的儿子做继承人。

  从男人的角度来说,赵悼襄王这种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举动,确实称得上是‘爷们’。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了。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然后他和娼女的那个儿子接班,这就是赵国的末代君主赵王迁。与此同时,秦国那边秦始皇已经正式亲政,所以秦国就开始继续东出。而这一次,秦国首先针对的,就是赵国。

  因为在之前的这二十多年里,只有赵国恢复了一些,其他几大强国,都没多少恢复。此时秦始皇怕各国联合,想挑个头最大的打,自然就开始继续暴打赵国了。

  在这种局面下,经过几年的暴打之后,赵国国力再次被打得暴跌。此后,秦国先灭了韩国,然后迫使魏国称臣,同时迫使齐楚燕三国不能增援赵国,创造出了一对一的局面。

  就这样,公元前229年,秦国正式对赵国发起灭国战。开战之后,秦国先以反间计杀掉李牧,然后很快就把赵国打到崩溃。一年之后,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邯郸,赵国自此被灭。赵国被灭之后,残存的赵国王族,去了山西北部又建了一个代国。

  但是几年之后,等到秦国在南边打垮了楚国之后,这个代国也被秦国顺手灭了。

  这就是赵国的历史。

赵国是否曾有机会取代秦国,统一整个中原呢?

  纵观赵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就算长平之战赵国打赢了,恐怕也很难取代秦国,统一天下。

  说到底,赵国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变法。没有变法的赵国,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在制度上,始终落后于秦国。这个短板,就注定赵国很难战胜秦国了。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