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朱厚照,即明武宗,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被认为是昏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只怕未必。
我们来看看明武宗被称为昏君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第一个是搞出豹房,荒无度,第二个是沉迷于玩乐,身在豹房,不理朝政,第三个是任用宦官八虎,比如刘瑾之流;第四个是任用刘彬等武将,第五个是任命自己为大将军,滑天下之大稽。
看上去个个都有点道理,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一个个来看。
明武宗搞出豹房这事,看上去蛮荒无道的,但是老实说一句,虽然现在我们讲究人人平等,但是封建时代,皇帝修建自己的宫殿,在自己的宫殿和自己的宫女妃子玩乐,说到底都是他自己的事,只要不搞出酒池肉林这种事,或者强抢民女,这基本上都是皇帝的人身自由,许多被认为明君的皇帝都修建过宫殿,广纳嫔妃,只要不过分,比如像南北朝那些皇帝抢属下大臣老婆这种事,我们都还可以理解。话说回来,唐太宗杀了兄长纳其妃子,也没人敢说他不是明君。
实际上民间对正德这事还是挺无所谓的,比如正德和李凤姐的事,一直在民间津津乐道,被认为是美事一桩。
所以第一条实在谈不上昏君。
第二条看上去蛮对,皇帝嘛,不理朝政怎么算皇帝,你看万历不就是不上朝,结果被骂得狗血喷头嘛,但问题在于,正德并不是不理朝政,他对于奏章都是阅览批复,或者由司礼监批复,你可以说他加强了太监的权力,但是不能说他不理朝政。
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偷换概念,比如正德常在豹房和出边疆打仗,所以很多读书人就说皇帝不理朝政,但是正德人是在豹房,可奏章照样处理,只是奏章不送皇宫送豹房罢了,其实豹房和清代圆明园避暑山庄是一样的性质,皇帝去了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但是奏章一样处理,只是办公地点换了一个罢了。正德人在豹房,不代表他不处理政事。
自然这对于文臣是不爽的,因为离皇帝远了,限制也少了,但这本来就是明武宗的目的之一。
第三条,任用宦官,八虎等人,这不需要否认,这在当时确实也是政治不正确,当时文人是极端反对宦官当权的,认为宦官掌权就是大问题。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其实宦官当权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出了不少名将名臣,去除少了命根子这点,算是残障人士,其他宦官和普通臣子区别真的不大,有忠心耿耿的,也有贪污腐败的。而且其实各代对于宦官当权还是比较看得开的,比如汉朝,虽然最后宦官和士人闹翻天,但是一开始宦官可没被过度歧视,人家太史公也是宦官一员呢。唐朝更不用说,别说现在一个个说唐朝宦官怎么怎么祸国殃民,但是唐朝的文臣对宦官大多数都是毕恭毕敬,想铲除宦官的反而是少数。现在被吹上天优待文臣的宋朝其实对宦官一样优待,都有宦官封王的。
所以宦官当权真的不是个事,明朝文臣为啥这么当回事呢?一方面是宦官是皇帝用来制衡文臣的,当然这也不稀奇,历代都这样,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方面,明朝文臣在此时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尤其是武宗老爸明孝宗时代,明朝文臣已经可以称得上独霸了,孝宗晚年想用宦官制衡一下,就被文臣逼回去了。
而武宗居然把宦官拿出来制衡文臣,对于独霸朝堂的文臣们自然是绝对不满意了,所以想尽办法把八虎这些太监搞下台,至于武宗这样试图搞制衡的皇帝,自然也不会给好评价了。
第四条也是基于这点,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权力制衡是必然的,文臣宦官武将勋贵,谁有独霸的趋势就要提拔其他势力与之制衡,明朝文臣的势力最大,一开始皇帝提拔勋贵,后来宦官,可是土木堡之变勋贵宦官都受到极大打击。
等到了成化帝,重新提拔宦官和新勋贵,试图搞制衡,到了孝宗则又变成了文臣独霸,(这也是成化弘治父子评价完全不同的关键。)
在孝宗时代,文臣甚至可以压制皇权。
到了武宗自然不能忍受这种局面,他一开始提拔太监作为制衡文臣的工具,之后又换成武将,这点在武将这块尤其明显,假如说刘瑾说是坏人也罢了,江彬做了什么比如石亨这样陷害于谦的坏事了吗?没有啊,就是一个基本的武将而已,被武宗提拔起来抗衡文臣,然后被文臣记仇,等正德一死就被抓起来凌迟处死。
这就是文武之争,当然试图用武将制衡文臣的正德又被抹黑了。
第五个就是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这看上去很荒诞,问题这一来是皇帝自娱自乐,就像一些皇帝封自己真君,山人一样,二来实际上就是正德利用这个拔高武将地位的一个做法,你想皇帝亲任将军,对于武人是不是一种鼓励。当然,这对于文臣来说自然是坏事,所以要批评了。
说到这里,正德到底是不是昏君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