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诸葛亮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诸葛亮用了哪些巧计,使得姜维投降的?请听小编详细道来。
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第二年,即蜀建兴四年(公元226)五月,魏文帝曹丕病死,年四十岁。太子曹数(瑞rui)即位,就是魏明帝。蜀建兴五年(公元227)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出兵伐魏。临行前向后主上了一道表章,就是有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北伐曹魏的战争开始了。从这一年,即蜀建兴六年(公元228)春天开始,一直到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八月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为止,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共打了六年多,其间蜀攻魏五次,魏攻蜀一次,《三国演义》上称为“六出祁山”:而按照史实,诸葛亮兵出祁山只有两次,其他几次都不是出兵于此,所以“六出祁山”的之说,并不合乎史实。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至九十六回叙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本来这次北伐是从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开始的,在前一年,诸葛亮兵屯汉中,双方并没有军事接触,而《三国演义》却说在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前一年。
即诸葛亮率军到汉中不久,魏军就在夏侯懋(茂mao)的督率下向蜀军发动了进攻,其中有不少精彩的情节,什么赵子龙力斩五将,王平生擒夏侯懋等等,并不见史书的记载,这且不提:就是天水田、南安甲、安定三郡的叛应诸葛亮,也是下一年诸葛亮出祁山以后的事,而且所谓“诸葛亮智取三城”的那些戏剧性的情节,也都是艺术上的虚构。姜维投降也是下一年的事,《三国演义》也把这件事提前了。
姜维投降的经过
在第九十三回前半段《姜伯约归降孔明》,叙述了姜维投降的经过。大意是:
诸葛亮用计取得了安定、南安二郡,又派赵云等取天水郡。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姜维识破了诸葛亮之计,大败蜀军。诸葛亮认为姜维是难得的将才,便设计要收降他。听说姜维的母亲在冀城,命魏延“引一军,虚张声势,诈取冀城。若姜维到,可放入城”。姜维果然怕母亲有失,哀告太守马遵,领兵到冀城。
魏延诈败退走,放姜维人城。诸葛亮领兵来攻冀城,引诱姜维出城夺取粮草,由魏延乘机取了冀城。姜维奔天水城甲,由于诸葛亮事先制造了姜维投降的流言和假象,马遵以为姜维降了蜀,现在来赚城门,命城上乱箭射下。姜维又飞奔上邦(规gui),城上梁虔也以为姜维降蜀,对姜维大骂,也命乱箭射下。姜维无法辩解,仰天长叹,两眼流泪,拨马望长安而走。路遇蜀兵截住去路,忽然一辆小车,从山坡中转出,乃是诸葛亮到来,姜维前后无路,只得下马投降。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有一出戏叫做《收姜维》,又名《天水关》,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都有此剧,情节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与史实大有出入。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父亲姜囧(窘ji0ng),是郡里的功曹。在姜维少年时,父亲随郡将平定叛乱,因为护卫郡将而没于战场,姜维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最初任郡里的上计,又在州里任从事。因为父亲没于战场,被赐官中郎回,参本郡军事诸葛亮兵出祁山时,太守马遵正在外面巡视防务,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
马遵听说蜀军将至,诸县纷纷叛魏归蜀,感到很恐慌,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便抛下姜维等人,在夜里潜逃到上邦。姜维等人发觉后,追到上邦,马遵却紧闭城门,不放他们进去。他们又奔回冀城,冀城的守将也闭门不纳。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投降。
责任在于太守马遵
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责任完全在于太守马遵,是由于他胆小生疑,自绝于姜维,姜维无处可归,才投降了。而不是像《三国演义》所说那样:是诸葛亮施用了反间计而收了姜维。
本传说:“维等乃俱诣(拜见)诸葛亮。”这个“等“字下面还有随从太守马遵出行的梁绪、尹赏、梁虔等人,他们都和姜维共同投降了:而《三国演义》却说梁虔守上邦,姜维奔至上邦,梁虔闭门不纳,还大骂日:“反国之贼,安敢来赚我城池!”这当然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梁虔已经和姜维共同投降了,怎么还能站在城上大骂姜维?
投降与姜维母亲无关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设计收姜维,从他母亲身上作了文章。因为姜维是为了不使老母有失,才去守冀城的,从而使诸葛亮的反间计一步一步地得以成功。又说马谡失了街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难保,诸葛亮派心腹人到冀城搬取姜维的老母,送人汉中。这都是与史实不符的。
本来姜维的投降与营救老母毫无关系,马谡失街亭后,姜维老母的下落也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据《三国志》姜维本传记载:姜维的老母原在冀城,马谡失守街亭后,蜀军从冀城撤退,没有来得及接出姜维的老母,姜维便与老母失散了。
另据晋人孙盛《杂记》说:姜维投降诸葛亮后,与母亲失散。母亲在魏地给他写信,说是要他求取“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这都是一语双关的话,“当归”是药材名,是暗示他应该回来;“亩”与“母”谐音,“远志“也是药材,姜维的意思是:应该为大局而割舍私情,母亲已经顾不得了,为了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回去了。据《三国志姜维传》说:姜维投降后,诸葛亮说他“心存汉室”,看来他归蜀后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另据《魏略》记载:魏军攻下冀城,得到了姜维的母亲妻子。魏国当局考虑到姜维的投降并非本意,而是被迫投降的,所以并没有拘捕他的老母妻子,也没有抄没他的家产。至于姜维以后是否与母亲妻子再团聚,史无明文,估计是分野悬隔,难得再见了。
《三国演义》和戏曲都把姜维描绘成忠孝两全的人物,事实并非如此。他原是魏将,对魏国自然谈不到忠,后来倒是对蜀汉做到了一个忠字,诸葛亮死后,成为蜀汉支撑残局的军事统帅,甚至在蜀汉灭亡后,仍然念念不忘复国,为此而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但从他降蜀的过程来看,对母亲却未能做到一个“孝”字,而且把“忠”比作“良田百顷“,把“孝”看成是一亩地,为了百顷也就顾不得那一亩(一母);为了“远志”,也就不考虑“当归”了。当然,孙盛所记大约只是一个传闻的故事,未必实有其事,姜维未必会对母亲说出那样绝情的话来;但无论如何,姜维并没有做到忠孝两全,这是时代所孕育的悲剧,姜维是无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