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教育程度那么低 女子读书有什么途径

  • A+
所属分类:历史百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低,古代的女子读书有什么途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国封建社会上女人的地位都不太高,不仅被各种封建的礼仪制度给紧紧约束,而且还被取消了很多权利、比如要遵守什么三从四德,贞洁观念以及裹脚等等这些摧残人的封建教条,而且女子在受教育、政治前途以及工作方面都是被压迫得死死的。总之就是贯彻一个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的女人在古代想要和男人一般去读书、工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代女子的文盲率是不低的,这些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才逐步的改变,女子能顶半边天才终于确立女性的各种地位。不过既然古代对于女子教育等方面不重视甚至是压迫,那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上会有很多的鼎鼎大名的才女呢?比如卓文君、上官婉儿、鱼玄机、李清照等等,他们的一身才学究竟从何而来。

古代女子教育程度那么低 女子读书有什么途径

  古代的女子要受教育很是艰难,更不要说能够培养出来一些能够擅长诗词歌赋的才女出来了,这更是寥寥无几,因为读书学习反正又不能出去混个工作或者是走仕途,哪个寻常老百姓能够有精力把自家的女儿送去读书呢?虽说困难,但也不是绝对禁止女性读书的,否则也不会在历史上涌现出那么多有才华的女子。所以古代的女子读书也是有一定的途径的,并不是完全被封锁!

  首先要出身比较好,古代的读书可是奢侈活,普通的人家不要说女人哪怕是男子要去读书都得先看看自己的家底,上学在古代来说可是一大笔的开支,不像我们今天有什么九年义务教育这种好政策,笔墨纸砚和教科书都得自己花钱买,并且开支不小,至于学费那些更是不容易负担的。

  所以我们历史上才会出现了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些贫困学子立志求学的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如果女性在古代不出生在权贵官僚阶级的家庭,你哪里有什么时间和经济去学习读书,日常的生存都压得你缓不过来。

古代女子教育程度那么低 女子读书有什么途径

  比如卓文君,家境就非常的显赫,他的父亲卓王孙是一个炼铁的大商人,盐铁这些东西在汉朝是国家专项经营,基本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今天的石油等能源没什么两样,卓王孙的家世自然不容小觑,据说他家里的书童都有八百多人。

  这样的条件下卓文君自然有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最终被培养成了一代才女,我们今天朋友圈常见的“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就是这个大才女传诵至今的千古名句。其他的还有什么蔡文姬、谢道韫和李清照无一不是官宦人家出身或者是书香门第的世家大族。

  其次就是出身相低下的女子也可以得到好的教育。上面刚介绍了要家世显赫才有教育的机会,那这怎么又是出身卑微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不一样,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是为了经济效益或者是为了自身改变命运,不得不加强自己学习的,比如娼伎和伶人等。

  这个群体在古代很多都是穷苦人家为了生存而卖给鸨母的,一些有天赋的女童自小就会被鸨母找教师来培训琴棋书画以及其他的知识,当然目的不是为了怜悯之心去给他们读书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打响名声给自己赚钱而已。

  这部分群体读书学习的目的就是因为职业特性或者是改变命运,比如被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的薛涛就是一名乐伎,十六岁就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孤苦无依,为了生存不得已当了一名歌伎,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薛涛在唐代文坛大红大紫,就连大诗人元稹、白居易都对其倾慕不已。

  另一位也是同为唐代四大女诗人的刘彩春,她和丈夫都是伶人,也是一名歌伎,为了生存四处表演戏曲,据说她的歌声特别的优美,自成一派,哪怕是走在路上的行人只要听到她的歌,都会停下来欣赏,真情动容。

  最后的一种学习途径是自学成才的女子。这一个群体虽然不多,但是在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也不少,她们只是处于自己对于知识对于诗词歌赋的向往和喜欢,然后自己私底下自学,日积月累的条件下也可以有所成就。

  例如明朝末年的女诗人李因,年轻的时候家里面非常的贫穷,但是她个人非常的喜欢看书和学习画画,父母见她热爱学习,也是全力支持她。

  据说李因缺少学习用的笔和纸,她就利用湿润的青苔和落下的树叶来写字和画画,完全没有油灯,就抓萤火虫来制作简易的照明工具。凭借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李因终成一代诗画大家。

古代女子教育程度那么低 女子读书有什么途径

  不过对于李因这种出身于平民百姓家,而又通过自己刻苦学习有所成就的毕竟只是少数,很多女子也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毅力一路走下去,大部分的才女的养成途径主要还是靠前两种模式!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