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还不知道:古代一品大员或者钦差大臣被刺杀,会有什么后果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正常情况下,朝廷的一品大员是没有人敢刺杀的,毕竟一品大员属于朝廷的重臣,皇帝的心腹,谁敢暗杀或者投毒,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还是有少数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后果也都不一样。
什么官员可以称为一品大员?
我们以清朝为例:一品大员(不算爵位)包括正一品和从一品,除了一些太傅、太师、少师、少傅等虚职,实际上一品大员一般包括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九门提督、地方总督(加兵部尚书衔)、驻防将军、提督、满洲都统、都察院御史等职务。
乾隆皇帝时期的正一品大臣,出名的也就是和珅、阿桂、刘统勋、刘墉、纪晓岚等人,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大臣被刺杀,皇帝会善罢甘休吗?肯定不会,皇帝会一查到底,一品大员到地方就是代表着皇帝,刺杀钦差大臣就是刺杀皇帝本人,一般是没有人敢的。
就像和珅当年被乾隆派去查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一样,和珅到达云南后,直接把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抓了起来,并且对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代。
最终和珅把赵一恒的口供给李侍尧的属下官员一看,属下官员一看和珅已经掌握了证据,立马纷纷揭发李侍尧,最终李侍尧被判监斩后。
和珅这样做,李侍尧也不敢怎么反抗,原因就是和珅是皇帝派来的,他如果对和珅下手,那么他必死无疑,乾隆也不会放过他。再说,把皇帝的钦差大臣弄死,不更证明自己有鬼吗?这样一来,皇帝肯定会一查到底,自己还是跑不掉。
所以,一般是没有人敢对一品大员或者钦差大臣动手的。
其实在一些朝廷政权稳定的时候,不止是一品大员,就是一般负责调查的钦差大臣,也是没人敢动的,原因就是皇帝掌握大权,地方大臣和势力再强,也不敢反抗。如果杀了钦差大臣,那么就必死无疑。
比如,嘉庆皇帝时期发生的“淮安奇案”,被害者仅仅是一个候补知县,一样受到嘉庆皇帝的重视,最终把害人者绳之以法。
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苏淮安发生自然灾害,百姓受灾严重,嘉庆皇帝下旨赈灾。
但是清朝自从乾隆皇帝开始,朝政腐败,无官不贪,嘉庆皇帝自然知道赈灾弄不好是富了官员,苦了百姓,于是赈灾时会有专门的查赈官员负责监督。
所以当时朝廷都有专门的查赈官员,这些查赈官员一般都是候补知县,当时江苏有个叫李毓昌的候补知县,两江总督铁保派李毓昌前去山阳(淮安的别称,府县都叫山阳)查赈。
李毓昌是科举出身,23岁考上举人,36岁考上进士,李毓昌考上进士就被派到江苏候补知县,等待空缺。
铁保之所以派李毓昌去查赈,还是因为这是个科举清流,必定可以秉公处理赈灾事宜。
就这样李毓昌去了山阳县查赈,山阳县是这次受灾比较严重的县,朝廷发的赈灾银子不少,可是仍然没有效果,所以铁保先后派出了十人去山阳查赈,前九位查赈官员都说没有问题,这个李毓昌是第十个。
李毓昌到了山阳县可谓是兢兢业业,不顾鞍马劳顿,亲力亲为的勘验受灾程度,查验受灾人数。当地老百姓都称他为“李青天”。
由于李毓昌的仔细核对,自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原来赈灾的银子都被知县王伸汉给贪污了。
这个王伸汉不是读书人出身,他家里本来是卖肉的,所以家里有点银子,当时清朝施行“捐官制”,其实就是花钱买官。比如雍正时期的李卫就是买的官,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人家却是个好官,成为雍正的左右手。
而这个王伸汉花钱买了个知县,他却是一个十足的贪官,他老想着要把买官花的钱挣回来,所以这次赈灾成了他捞钱的最佳时期,并且还贿赂了前九名查赈官员。
李毓昌查明了山阳知县贪污的事情,于是马上动身带着证据要到知府那里汇报,王伸汉得到消息后,就派人把李毓昌追了回来,并且诓骗李毓昌回县衙商议事情。
李毓昌回到县衙,王伸汉自然对李毓昌进行贿赂,结果李毓昌根本不为所动。
王伸汉一看贿赂不成,就派人收买了李毓昌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马连升。他们一起做局,用一杯带有砒霜的茶水将李毓昌毒死,以此来杀人灭口。
王伸汉还贿赂了知府王毂,并且制造了“李毓昌因私放赈灾票懊悔至极自缢身亡”的假象,并且上报给了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日章,铁保和汪日章两位封疆大吏没有仔细调查,草草结案,使李毓昌冤死。
李毓昌死后,家人领来尸体安葬,过了有一年,李毓昌的妻子林若兰收拾丈夫的遗物,无意中在李毓昌的皮袄马褂中找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山阳知县冒赈,以利陷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林若兰觉得丈夫的死没有这么简单,后来又请来李毓昌的叔叔开棺验尸,证明李毓昌确实是被人毒死的,于是李毓昌的叔叔到京城都察院告御状,最终嘉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
嘉庆皇帝知道后立马大怒,他一直对朝廷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也想借这次机会好好地惩治一下腐败的官员,亲自做了批示,并派人前去重新审理这件案子。
最终,案件很快水落石出,嘉庆皇帝知道后暴跳如雷,怒骂两江总督铁保是“无用废物”,又怒骂江苏巡抚汪日章“年老无能”。
嘉庆皇帝下令,将铁保革职发配到新疆,汪日章革职打回老家,王伸汉斩首抄家,李毓昌的三个随从李祥、顾祥、马连升全部凌迟处死。
同时,嘉庆皇帝追封加赏李毓昌为知府衔,按照知府的规格赐恤,并亲赐《悯忠诗》五排三十韵。
就这样,清朝的淮安奇案算是结束了。
从这个案件就可以看出,朝廷派下去的钦差大臣,被人毒死事情是很严重的,毕竟钦差大臣带着皇帝的使命,如果人人敢加害,皇帝还有什么威严,还有谁敢为皇帝分忧,因此,上面派下去的大臣,一般是没人敢动手的,动手了自然面临皇帝的严查到底。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然,对于朝政体制稳定时,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时,很少有人敢挑战皇权,杀死朝廷钦差大臣,更不可能有人敢杀一品大员。
但是如果当朝廷中央势弱,地方势力过大时,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概率还是挺大的,并且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也不敢怎么样。
比如,清朝末期的“刺马案”,这个案件虽然疑点比较多,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背后主使就是湘军的人。
曾国藩领导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后,朝廷没有按照约定给曾国藩封王,仅仅封了个侯爵,而僧格林沁却成了亲王,湘军自然不服气。
再加上后来,慈禧太后为了瓦解湘军势力,把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到直隶总督,直隶总督虽然是疆臣之首,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朝廷这是对湘军下手了。
曾国藩到了直隶,自然不可能带着湘军势力去直隶,于是新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自然不受湘军势力的喜爱,更何况马新贻到了两江,还强硬的压制湘军势力,处罚了很多的湘军黑势力。最后马新贻被张汶祥刺杀,虽然张汶祥交代没有人指使,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和湘军有关。
慈禧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一开始自然大怒,于是派人去调查,可是后来调查结果不让人满意,这时慈禧太后才明白了是湘军在捣鬼。
可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刚刚被镇压,朝廷势弱,湘军还有很大影响力,慈禧只能把曾国藩调回两江,稳定局面,所幸曾国藩到了两江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湘军算是没有翻起大浪。
但是,清朝末期,两江总督很多都是湘军或者淮军将军出身,可见朝廷对湘军和淮军是多么的忌惮!
除了清朝末期的“刺马案”,正式的属于一品大员被刺杀,还有唐朝的宰相武元衡也被刺杀过,这时期也是属于特殊时期,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和中央政权的矛盾,宰相武元衡力主消藩,所以才会被藩镇派人刺杀。
唐朝的这次刺杀,就是藩镇向中央政权的武力对抗,结果唐宪宗大怒,最终收拾了藩镇,但是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最后唐朝还是灭亡于藩镇。
总结一下,那就是一般太平盛世,中央政权稳定,皇帝大权在握,是几乎没有人敢挑战皇权,刺杀一品大员或者钦差大臣的,因为那样做最后死的会很惨。但是对于朝廷动荡的时期,尤其是地方势力过大时,一品大员来到地方,地方势力还真不怕一品大员。这样情况下,一品大员被刺杀,朝廷也是没有太强硬的方法,后果都是不了了之,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唐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