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原诸国一直看不起秦国呢?

  • A+
所属分类:历史百科

  这个习俗,才是中原诸国将秦人视为禽兽,并不愿与之来往的根本,当然,既然称之为习俗,那自然由来已久,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

  一:习俗产生的原因。

  这一习俗产生的原因,就与秦的由来有关了,秦自前898年,善于养马的嬴非子在甘肃清水一带立国,此后基本上一直承担大周西部藩屏的任务,自立国以后,就同周边西戎部族争斗不休,秦统一天下以前,这种斗争或大或小,或间歇或连续,或如火如荼,或死灰复燃,基本上就没停止过。

  双方打了数百年交道,有冲突,也会有融合,当中原诸国以“礼”来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时候,秦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接受了西戎部族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到自己骨子当中,这种说出来很丢人的习俗即由此而来,并且,甚至到秦昭襄王的时候,还盛行于宫廷之中。

为何中原诸国一直看不起秦国呢?

  二:丢人的习俗

  前359年,秦孝公向全天下发布招贤令,除了回顾光荣的历史,探讨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公开向天下宣称:“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谁能帮秦国强大,我就保他终身富贵。从中可以看出,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心思得有多么迫切,在魏国始终不如意的商鞅即由此而来。当然,那时候他还不叫商鞅,而是叫卫鞅,或者公孙鞅,到秦国之后,商鞅惊讶的发现,
秦国与中原完全不同 ,居然有这么丢人的习俗,即:“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秦居然跟戎狄一样,老大的岁数,父子兄弟还住在一个房子里。有人说了,父子兄弟都是男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又能怎地。小的时候自然没什么问题,成人之后,娶了媳妇呢?成了很明显的男女混居,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都是很让人头疼的。那么,商鞅会怎么办呢。

为何中原诸国一直看不起秦国呢?

  三:商鞅的办法

  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含蓄点,是男女无别,直白点,非常尴尬。秦自秦穆公之后,就努力向东发展,试图融入中原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成为主流,文化方面必须做出改变,否则,鸡同鸭讲,鸡未必看得起鸭子,大家肯定玩不到一起。

  文化方面的改变,就得从纠正这种习俗,树立健康的家庭观,伦理观做起了。这种纠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春风化雨似的教育方式肯定不行,或者见效太慢
,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以法令的方式强制老百姓改变,到底怎么强制?两条:

  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息者为禁;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明文规定,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否则,赋税加倍。以强权拆散大家庭,赶紧让老百姓分家,将之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接下来,就面向全国,大力宣传“男女有别”的伦理观念,让老百姓知道,那么做是很羞耻的。

  这就是商鞅变法中,
“令民为什五”,将老百姓分成5到10人的小单位的由来,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拆散宗族联系,加强官府对地方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纠正这种很丢人的习俗,那么,结果如何呢?

  四:移风易俗非常难

  有一定效果,但对一个延续数百年的习俗,想要彻底纠正过来,非常难,一方面,与这种根深蒂固的“同室而居”的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执法的力度有关。

  人们常说秦法严苛,但事实上,秦法有时候也是很宽松的,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上记载过类似的案列,上面只说男子成年以后还不分家,做法是错误的,但并没有如何惩罚的记载。连男子成年以后必须分家都不能完全做到,那相应的理念,即男女有别的理念,自然不会被人当回事。

  商鞅前359年变法,到了五、六十年后的秦昭襄王时期,民间怎么样不知道,上层,还非常混乱,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即有名的芈月芈八子:“与义渠王乱,生二子。”

  除此之外,还“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死也要把情人带走,而且还说得那么明目张胆,“男女有别”贯彻得怎么样,已经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才有秦始皇母亲赵姬先后与吕不韦、嫪毐二人恩爱,并且生下孩子的事情。当然,那时候秦已彻底融入主流,秦始皇接受了一些中原文化,思想已经发生变化,所以才对赵姬的事反应那么强烈。

  一个很丢人的习俗,商鞅变法之后,还上百年都改不了,也难怪荀子见过昭襄王后就非常担心的说:(秦)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什么意思?思想这么混乱,国运大约不会很长吧。荀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见仁见智了。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