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对清朝时期的“三藩之乱”,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皇帝,都希望加强中央集权,让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康熙皇帝在位时,也做出了不少的举措,最为著名的就是平定三藩。那么这“三藩之乱”是怎么来的呢?又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明朝末年,宦官把控了朝中大权,朝廷内部腐败不堪,加紧了对百姓的剥削,让百姓的处境十分艰难。后来清军入关,消灭了明朝,建立了清朝。
但是那时的清朝才刚建立不久,实力也一般,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实在无暇顾及南方,所以他们想到了重用清朝降将的策略。把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封为藩王。由他们三个代为管理南方。
藩王的权力很大,清政府很明白利用这三个藩王镇守南方并不是长久之法。如果他们一心向着朝廷还好,但是面对那么大的权力诱惑,恐怕他们并不会那么想,所以如果一旦他们实力膨胀,对清政府来说就是弊大于利了,那势必是要铲除的。不过眼下他们也只能暂且依靠着三个藩王。
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帝登基为帝,管理朝中大事,顺治帝也清楚如果清朝的实力下降,那么三个藩王一定会趁此机会夺取政权,所以在清朝根基不稳的情况下,他只能不断地发展清朝,让清朝不断地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清朝以后才会不必依靠三藩王镇守南方,也不必惧怕三藩王会起兵造反。
后来在顺治帝的一系列措施下,清朝也确实获得了发展。顺治帝之后,就是康熙皇帝了,但是他登基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鳌拜,权力都在他的手中,康熙做什么都很受限制,所以康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擒了鳌拜,这才得以亲政。
亲政后的康熙也意识到了三藩的问题。他们的实力在不断壮大,但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吴三桂,简直就是一方霸主。朝廷派过去的官员不少,但是到了吴三桂那里之后就会被完全架空权力,派不上用场。而且吴三桂还私自铸钱。这可真是胆大妄为!要知道掌握了铸钱,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当地的钱财大权,只要他想要,什么时候铸都行,想铸多少就铸多少,这样的行为可一点都没有把朝廷放在眼中。
当然,吴三桂他们也不是傻子,自然也能明白自己这样的举动肯定会引起皇帝的不满,总有一天他们会面临康熙皇帝的削藩,所以他们加紧步伐,扩大自己的势力,搜刮百姓的钱财,而百姓们也因此过上了更加清贫且艰难的生活。对于三个藩王也十分不满。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想要回辽东养老,所以便上书康熙皇帝,说让他的儿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康熙皇帝正愁没机会削藩呢,谁知道尚可喜就自己送上门来了,于是康熙皇帝趁机赶紧下令撤藩。而且三藩要撤到的新地方就是关外,那里可都是满人,对于朝廷来说,只要三藩到了关外,一切都尽在掌控之中。
之后,吴三桂和耿仲明的孙子耿精忠也陆续上书康熙皇帝,表达了想要请求皇帝执行撤藩的想法,但其实这不过是他们的试探,但没想到康熙皇帝直接就答应了。等到撤藩已成事实之后,吴三桂直接跳了出来,积极反清。
吴三桂起兵的第二年,耿精忠就杀害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表明了他想要反清的想法。但是尚可喜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因为他感念皇太极是自己的恩人,所以他不愿意与朝廷为敌,反而是积极和耿精忠的部队战斗了起来。
但是到了康熙十五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居然软禁了自己的父亲尚可喜,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尚之信也开始反清了,当时整个南方都受到了三藩之乱的影响。
虽然看起来三藩都和清朝为敌,但是他们各自为政已经成为习惯,谁也不愿意依附于谁,所以这三藩没有联合起来,实力也就没有那么强,况且他们之间也没有那么团结。康熙十七年,吴三桂自立为帝,三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嫌隙也越来越大。也因此康熙皇帝找到了他们的弱点。
后来南方多地被清政府攻占,吴三桂更是气得不行,没多久就病逝了,而叛军也乱了阵脚,康熙趁这个机会,大举进攻,让叛军们受到了重创,又过了两年,康熙皇帝才终于结束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让很多百姓受到了无尽的磨难,为了躲避战火,四处奔波。但这之后,南北方也终于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此外,国家的政权也终于掌握在了康熙的手中,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国家也可以一心一意地谋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