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朝从公元960年建国,到公元1279年灭亡,历经319年,虽然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留给世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多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宋朝被外敌入侵而分为北宋和南宋,另一方面的印象是宋朝大多数时候是遭受军事上的失败,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朝代。
其实人们对宋朝印象最深的还是军事上的“弱”,而这个原因主要是源于宋朝一直奉行的“重文轻武”,所以宋朝形成一种文官制度治理国家的现象,今天就是简单分析一下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启示!
文官制度让宋朝赢得了什么
1,赢得天下大部分读书人的支持
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崛起,此后中国古代2000多年,“士人”即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王朝的治国理政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能够得到大部分读书人的认可和支持,是宋朝文官制度最大的收获之一。
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建立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上,宋朝的统治者因为害怕武官形成威胁政局的存在,毕竟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掌握兵权而通过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所谓文官制度,即是针对读书人量身定做的官僚体制,既然赵家皇族如此给天下读书人面子,那么天下的读书人不可能去装清高不接受,只会举双手赞成,并且是五体投地的支持!
2,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人才
“士人”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唐朝时期,已经成为一个固化的社会阶层,这个士族阶层在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着威胁皇权的能量,直到武则天时期士族阶层被打破一个缺口,但是真正被彻底打倒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朱温和李振对士族门阀的大肆屠戮,让士族门阀对朝局的影响彻底消失。
等宋朝建立,赵家皇族支持天下读书人从政,无论什么出身只要通过科举考试都能上位,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走上朝廷重臣的位置,不再只是士族门阀的垄断。
如此一来,宋朝遴选人才真的是面向天下读书人,很难再埋没一个有能力的读书人,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皇帝明确规定凡是官宦人家的子弟考科举,即使通过之后还要复试,而平民百姓家的通过科举即可被朝廷录用,这样避免真正有才之人被官宦人家所坑害。
3,让宋朝的整体朝局稳定发展
宋朝因为文官制度让自己在军事方面没有太大的成就,反而处处受辱,而且还要赔钱买卖和平,但是对宋朝的朝局稳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古代的文官和武官有着很多区别,文官做事情会讲究一个“礼”字,简单来讲就是文官如果想着造反会照给自己找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武官若是造反未必会在意这些表面文章。
其次,因为宋朝皇家对文官的重视,让文官们对赵氏皇族忠心耿耿,即使有人想着图谋不轨,也很难聚集一个造反的集团。
其三,读书人终究是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很多读书人也没有打仗的本事,即使掌握军权也不似武将能在军队建立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很难对宋朝发起真正的威胁。这个也是宋朝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4,为宋朝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利的环境
宋朝不仅经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还有教育发展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在宋朝以前普通人读书并不是很方便,只有贵族、富商巨贾才容易读书。
但是在宋朝,因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所以一个人若想读书,可以选择的方式都有很多种,例如孩童读书有专门的“蒙学”,而且这种“蒙学”普及到了宋朝的乡村里,是私塾中特别常见的启蒙教育。
又例如不仅私人办学兴盛,官府办学一样发达,而且非常规范化和流程化,从中央的国子监、太学,到地方是府学、州学、县学,例如宋朝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曾在苏州办过“府学”。
同时宋朝的教育也有着详细的分科,例如武学、医学、律学、算学等,这些都表明宋朝的教育非常的发达。因而才造就宋词的盛况,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
文官制度使宋朝失去了什么
1,失去对外的军事威慑力
既然是文官制度,又有着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朝对于武将的打压,是历朝历代最狠的王朝,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皇帝明确的表态自己信任文官,在任命朝廷中央的官员时,只会选择文官,武将基本上不可能。
军队的长官多数是文人出身,甚至是有文化的太监,但是就很少是武将,即使在战争阶段,需要武将出马,宋朝皇帝还会在武将身边安排文官作为掣肘,这些文官在关键时刻总会拖军事行动的后腿,甚至直接让军队全军覆没。
宋朝的文官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或耻辱,都是强调和平解决问题,不是赔款就是服软,总之不能动刀动枪,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有些时候需要体现国家尊严的时刻,还是被文官集团所阻碍。加上宋朝本身的军事实力就很弱,再面对外部入侵是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导致宋朝的官僚问题层出不穷
宋朝为了体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意思,对于文官的任用也是没有过多节制,但是宋朝皇帝又害怕文人势力坐大,威胁皇权统治,所以对于很多官职都会安排一个掣肘的角色,等于安排一个正位官职就要再安排一个副手去牵制对方,这让宋朝的官场多出很多官位。
当多出很多官位之后,不仅是影响政令的执行和管制,还会让宋朝的财政出现重要危机,毕竟多一个官职就是多出一份工资的消耗。
因此宋朝不仅对武官打压,对文官也是想尽办法去制衡,例如宋朝设立五军都督府和枢密院,分别掌管统兵权和调兵权,但是最终的兵令之权却是在兵部手里;例如朝廷财政大权由三司分管,这样做导致贪污腐败的问题更多;
例如宰相的权力被很多人瓜分,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宰相权威不够,政令无法有效地执行到位,直接影响朝廷的正常发展。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看似杜绝了武将造反的可能,但是文官慢慢拖垮朝廷的隐患同样极为严重。
3,导致地方没有实际治理能力
宋朝看似分权给天下文官,但是又想尽手段把权力集中在朝廷中央,这种集中是把军事、财政等直接影响地方治理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当地方遇到天灾人祸时,没有能力去及时的挽救,只能等待中央的救援。
同时,因为宋朝中央的大包大揽,让地方官员形成依赖性,相当于是一个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孩子官”,如此可笑的现象,使宋朝地方官府的治理能力极为低下,严重危害宋朝皇室的统治。
宋朝文官制度的启示
其实宋朝的文官制度的启示,多的就在此不赘述了,只说一点,即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事情不能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的字面意思是说把弯曲的东西扭直,但是扭的过度就超过了预定的限度,导致弯向另一方;主要就是用来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宋朝害怕武将势力坐大而造反,所以避免这种情况而大力扶持文官集团,但是正因为宋朝皇族的害怕,所以过分地抑制武将,从而导致宋朝本来很好的一个举措,反而变成危害宋朝的一个事情。
因此虽然宋朝延续319年,而且经济极为发达,但是底层老百姓的苦难史并不比其他朝代要轻;因为宋朝对文官集团的过度扶持,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钱,也因为这个原因宋朝还要向外邦进行“岁币”,这些方面的财富来源都是普通老百姓。
因此,宋朝的文官制度告诉世人事情都不能矫枉过正,否则适得其反,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综上所述,其实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前期还利大于弊,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设立的官位越多,文官集团对王朝的危害越来越深,宋朝这个烂摊子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就演变成拖垮宋朝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