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一个小卒的建议,却影响了千年的历史

  • A+
所属分类:历史百科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虽生灵涂炭,却也为平凡人提供了一飞冲天的舞台。无论是陈胜、刘邦,还是陈平、韩信,这些寒微人士都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齐国一个小卒的建议,却影响了千年的历史

  相比以上这些璀璨的巨星而言,有一些小人物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他们却通过影响大人物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甚至还功盖千秋。娄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娄敬本来是齐国的一个小卒。正当他被发往陇西戍边时,偶然从同乡那里听到了“刘邦”这个名字。从此,他的人生也一发而不可收拾。娄敬一生中,一共向刘邦提出了3条极其重要的建议,其中的2条,影响了往后一千多年的历史,还有1条则一直到了清朝还在起作用。

  那么,娄敬的这3条建议,分别是什么呢?

齐国一个小卒的建议,却影响了千年的历史

  第一条,定都关中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对定都何处一度十分犹豫。由于他的部下多是原来的东方六国人,所以他们大多劝刘邦定都洛阳,这里也是旧时东周的都城。他们反对定都关中的理由,是这里乃秦朝的故地,而秦朝只经历了二世就完了。

  可娄敬与他们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在他看来,函谷关就是天下的咽喉,只要卡住这个咽喉,立足富足的关中平原,即便是东方乱了,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娄敬的意见后来也获得了张良的支持,于是刘邦最终决定定都于长安。娄敬因此也被赐姓为刘,所以娄敬又叫刘敬。此后,从汉朝到唐朝,又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定都于关中的长安。娄敬的这条建议,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第二条,徙民关中

  虽然刘邦把汉王朝的首都定位在了关中的长安。但当时的关中地区由于饱经战乱而人丁稀少,经济凋敝。而且,因为它离匈奴部落很近,最短距离仅有700多里,匈奴铁骑仅需要一昼夜的时间就可以抵达关中。为了加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同时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娄敬建议刘邦把齐、楚、燕、赵、韩、魏等六国的王室贵族后裔都迁到关中居住。

  这样一来,既充实了关中的人口,又可以防备匈奴,即便是以后关东诸国发生叛乱,还可以带着这些人东进讨伐。娄敬的策略,强化了自己,削弱了敌人,简直是“一石三鸟”。他的这条建议,也客观促进了关中地区此后一千多年的繁荣。直到唐末,由于关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无法适应庞大的人口数量,才让这一地区衰落下去。

  第三条 和亲政策

  公元前200年,刘邦北征匈奴,结果因轻敌冒进,被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困于白登山上,整整七天七夜。后来,陈平冥思苦想,向刘邦献出奇计,才帮助他成功突围。其实在刘邦进攻之前,娄敬就已经提醒过他:匈奴以自己的老弱病残迎战,其中必有蹊跷。

  然而刘邦当时不信,将他给关了起来,准备得胜归来再处置。而白登之败,终于让刘邦认清了现实。刘邦回来就向娄敬承认了错误并道歉,而娄敬则向他献出了对付匈奴的策略——和亲政策。娄敬让刘邦把自己的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当老婆。这样,刘邦就成了冒顿的岳父,而冒顿与公主的孩子也就是刘邦的外孙。以后这个外孙必然是匈奴的太子,将来可以继承单于之位。而这世上还没有外孙跟外公分庭抗礼的事。所以,汉朝不需要出兵,就可以将匈奴降服了。

  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在以后的历史上,和亲这种手段,凡是善于使用者,都会感觉妙不可言。历史上军功强大的王朝,如汉朝、唐朝均从和亲政策上受益颇多,他们用极小的代价就维持了边疆的安定。而宋朝、明朝将和亲视为一种屈辱,从不肯将公主嫁到塞外,但付出的代价有多大,结果又怎么样,我们都十分清楚。

  到了清代,“满蒙和亲”更是被使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经过满蒙通婚,双方真正成为了血缘上的一家,而不是嘴上说的一家。这种牢靠的关系,比用武力强行打服的关系更加稳固。很可惜,许多迷信武力的人,到现在还没搞明白这个道理,而这也反衬出娄敬当时的高瞻远瞩。其实,《史记》不光是一部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哲理教科书。

  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像娄敬这种世所罕见的思想家,司马迁用这三条“干货”就要把他的精髓给讲清楚了。有人说:“《史记》这种书可以读一辈子,每次看的感觉,都不一样。”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你对《史记》的看法,肯定还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你在社会上闯荡一些年后,就会不自觉的把历史人物的言行,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去读、去品味。而当你阅尽千帆之后,再拿出来《史记》读,它肯定又是另外一番模样。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即使是《史记》的白话版,我也很难读下去。我今天要说的是,《史记》绝不是你拿来从头到尾通读的书!你只要拿出一篇来,跟自己的人生阅历相对照,或者放在其他什么地方,让“道理”与“道理”产生“化学反应”时,你真的就会豁然开朗!因为这世间的“道理”,真不是特别多!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