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对东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晋为何能在江左偏安百年?
“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鼠辈代代出”
熟悉魏晋历史的小伙伴对于这句名语都不陌生,相比三国时期的轰轰烈烈,它的接班人-----晋朝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这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除此之外,晋朝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也着实让人震怒,“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割据”等如此藩乱层出不穷,若非华夏一族天命永昌,只怕早已被司马晋朝尽数毁于这历史长河中了。
而如此荒乱的局势之中,晋朝的守墓人------东晋,又是如何得以存处百年的呢,这一切还要从“内忧外患”说起。
汉亡于强:西晋窃果却难治天下
1、汉末争雄,西晋偶成
汉末灵帝即位,灵帝日日歌酒欢不理政事,宫中朝政逐渐被“十常侍”把持,也就是十位掌权太监,十常侍逐渐结成阉党,他们任人唯亲,行事图财,壮军制民,让朝廷一片乌烟瘴气之态,民间各地更是生灵涂炭。
而逐渐积累起的民怨,也终于在几名民间术士的鼓动下,如燎原之势展开了。
公元184年,张角三兄弟真臂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让各地被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对抗腐朽汉廷,他们共尊“土德”,因此义士皆头戴土黄头巾,史称“黄巾之乱”。
较于当时汉朝各藩镇势力的兵力来看,黄巾之乱其实本身规模并不惊人,但却是一种无言的讯号--------汉朝气数已尽了。
因此,在黄巾之乱被剿灭之后,各地方势力便以各种旗号开始了自立为王的行径,三国时期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轰轰烈烈的群雄争霸之后,最终也角逐出了三位“决赛选手”--------魏蜀吴。
魏蜀吴的后三国争霸也是十分残酷的,尽管之后魏国在偷袭蜀汉之后奠定了大局,但其本身曹家势力也消耗的所剩无多了,这时候士族们开始瞅准时机再次群起而攻之--------司马炎完成了谋朝篡位,并皆旧魏兵力消灭了日渐势衰的吴国势力,最终完成三国归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投机”之举。
但司马家夺得天下之后,却并没有曹魏时的治天下之能。
由于是士族共夺的天下,权利的分配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家内部还出现了严重的分裂,这让获利不均的士族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各自扶持一位司马世子,并撺掇着争夺晋朝皇权。
“八王之乱”便由此展开了,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的皇权争斗,因为都已是就藩的司马皇族,所以其规模远超清代时的九龙夺嫡。
八王之乱的后果便是将国内的安稳彻底撕碎,让三国时期被压制的诸多游牧民族看到机会,他们开始结群地向中原进军,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纷争------五胡乱华。
西晋当时历经八王之乱后,国内各势力之间都互相不信任,都放任这胡人对政敌的进攻与掠夺,渐渐地让局势走向了失控,最终胡人势力(前赵)攻陷长安,西晋彻底灭亡。
2、晋朝东撤,北境混战
公元317年,琅琊王携仅存的晋朝皇族东渡,到达了建邺城(今南京),并在此复辟了晋国朝廷,后世称“东晋”,而随着晋朝的败退,长江以北的地带便彻底蒙了上“胡尘”,也由此开启了南北朝的时代。
北方在胡人与汉人势力的较量下,最多时共存在着十六国之多的势力,其势力分布盘根节错,极其复杂。且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混战,各国更迭十分频繁。
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便是前秦势力、燕势力、鲜卑势力,这其中尤其以前秦势力最具代表性,前秦领导人苻坚凭借着绝对的武力,曾将北方诸国皆统于手中,让北方迎来过一段时间的大一统时代。
而与此同期的东晋却仍在进行着“皇权改革”,这是一件极为“倒反天罡”的改革,通俗来说就是士族们通过各种的新政推行,来从皇帝手中获得权力,而败退东部的司马皇族对此甚至无“还手之力”,当时士族们几乎已是让司马家进行二选一,要么放权,要么就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由此来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晋是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可处于走钢丝的东晋,又是为何能在这种时代里存在百年呢?
晋存于弱:败也内忧外患,成也内忧外患
1、内忧过多,放权寻和
在当时的时代中,晋朝东逃之后便引来了最大的内忧------南北士族的对立。
司马睿带着仅剩的晋朝势力败逃建邺后,便一度引起了建邺的南方士族的方案,因为权力的分配再次成为了难题,南方士族认为他们是东晋的功臣,理应获得朝中大权。但北方士族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晋朝的元老,应该继续执掌重权。
在这样的斗争之下,才能本就不济的司马家只能选择放权求和,晋元帝司马睿权柄渐渐下放,甚至在东晋一度出现“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也得益于这种“皇帝垂手,士族得权”的局面,东晋竟然在纷争之中迎来了巧妙的和平,犹如暴风眼中的宁静一般,各氏族间虽有矛盾,但碍于皇帝已放权,还是各自收敛几分,他们推选了各自的代表在朝中当值,以谋求着相应的利益,形成某种意义上的政治平衡。
而最好的例子便是“淝水之战”,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案例,对战双方是一统北方的前秦与败退的东晋。
面对这样实力悬殊的战斗,世人都认为前秦必将一统天下,但当时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再次放权,平和了东晋内部谢、桓两家最大士族的矛盾,谢、桓两家由此开始不计前嫌联手抗秦。
有了这两大家族的带领,东晋内部表现出了异常的团结,众志成城皆为护国。也因有了各氏族的鼎力相助,晋军的补给与情报竟优于对敌的秦军。
再加之前秦君王苻坚的一味心机,谢、桓两家共同设计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大败了冒进的苻坚亲军。
由于苻坚的大军中不仅有前秦亲军,更有各胡国势力的协战部队,他们之间本就是面和心不合的关系,所以失去了前秦大军的压制,这些协战部队开始纷纷临阵造反。除了临阵的部队外,后方诸国也开始了叛乱造反的攻势,其中以后秦与燕国尤为甚。
在这样多方的夹击之下,东晋便奇迹般地抵御住了北方的总攻,而且抓住了北方再次混乱的时局,东晋还进行了多次北伐且均有所得,这位东晋的延续创造了必要条件。
2、外患太强,眼无弱晋
而东晋的百年延续除去自身的原因外,外敌太强也是一个原因。
通常来说,外敌太强并非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已经退无可退的东晋而言,却成为了一件好事,原因也很简单,东晋已经弱到让北方诸国忽略了它,或者说无暇去进攻它。
当时的长江以北的大地上,匈奴的成汉政权统霸西南方,西凉与北凉在西北方虎视眈眈,北燕则在东北方与鲜卑族共同进击中原,其中间地带更是有强盛的前秦在烈战四方。
如此的局势之下,北方各国都很“忙”,毕竟眼前强敌已经众多,一个不会进攻的东晋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中,其次,在古代要开展一场渡江大战是十分困难,加之前朝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仍历历在目,这些北方诸国人人都不愿效仿曹丞相再强渡长江,所以东晋在这样的局势下,为自己赢得了些许生机。
除此之外,当时三国时期,是司马家的势力打下的南方(邓艾偷袭蜀汉),所以在三国归晋后,司马家对于南方的统治是较为稳定的,各军镇基本都在各士族的控制之中,所以内乱也暂时没有兴起的趋势。
也源于这种内忧与外患相互构建的微妙平衡之中,东晋有了属于自己喘息的时间,没有被当时强盛的北方一举拿下。
写在最后(总结)
通过西晋的建立到败退为东晋这段历史的知道,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晋朝的皇族确实缺少一些治国的能力与举措,东晋的偏安一隅,更像是内部士族的合作与外族的纷争共同铸就。
而证明这一理论的实证便是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的进程,又从“五胡乱华”到“淝水之战”的演变。
八王之乱的出现,说明司马皇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尤其是皇权与皇帝人选的问题,而五胡乱华的演变,则从侧面说明司马家对大军的管辖逐渐脱节,甚至完全脱离,这才致使北方大地完全沦陷。
但“淝水之战”的胜利,却又是士族与皇室的畸形平衡才铸就了最终胜利,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北方过于繁杂的势力纷争,才让前秦的攻势仅止于一次“淝水之战”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西晋到东晋再到东晋的存续,是一段“成也内忧外患,败也内忧外患”的史诗长歌,是内部畸形平衡与外部频繁乱斗共同造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