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相比于宋朝,明朝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尊严的,他们骨子里的傲气,被朱元璋父子的屠刀三下五除二地给砍没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腰斩了著名诗人高启;28年后,朱棣又诛了方孝儒十族。正是这一连串的惨剧,才促使了明朝士风的转变。结果,明朝灭亡时,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屈膝”。
高启,字季迪,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家,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诗人毛润之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就是这样一位名播今古的文学大家,在朱元璋立国不久,就被残忍地腰斩弃市。高启到底身犯何条,才让这位朱皇帝大动肝火,亲自上刑场监斩,亲眼目睹他悲惨死去呢?在朱元璋看来,高启做错了三件事。
第一、有违皇命
高启是明初十才子之一,他的才情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元朝末年,张士诚据吴称王。驻守吴中的饶介,素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只是,高启受不官场恶习,23岁那年就借故离开吴中,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曾延揽天下才俊为己用,洪武元年,时年32岁的高启也被征召入朝,被授翰林院编修。朱元璋给他安排了两项工作,一是纂修《元史》,一是教授诸王。这两项工作都是神圣而大有前途的,可见朱元璋当初对高启是非常器重的。只是,高启为人孤高耿介,不羡功名利禄,对朱元璋的好意并未表示出感激涕零的惊喜。洪武三年,纂修《元史》的工作告一段落,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了份新工作——户部右侍郎,户部是掌管财政与户籍的重要机关,可是,高启却以年轻、威望不足以胜任为由,紧辞不受。朱元璋当时表现得还算大度,给他补发了工资,任其离京。
高启这样做,明显是不给领导面子,给你安排了这么重要的工作,你说不干就不干,你心里把老朱当成什么人了?
第二、诗讽圣上
记恨一个人,就会处处留心去抓那个人的小辫子的,高启是文人,他的小辫子,只能在文字里。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在高启的诗歌中找到了他“讥讽圣上”的证据——
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绝路的。只是,单凭这几句小诗就向高启举起屠刀,朱元璋还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打杀。还是忍忍吧,秋后算帐的事,老朱是有心理准备的。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明史》)。
第三、犯上作乱
高启离京后,就跑回老家教书育人了。如果,高老师一直安心教自己的书,说不定还能躲过一劫,但是,像他这样一位大才子回到家乡,许多人是要主动来结交拜访的,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就是他的热心粉丝之一。
魏观,字杞山,武昌蒲圻人,明洪武元年为太子讲书,兼为诸王讲经。洪武三年升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魏观的工作经历与高启是有交集的,同为诸王讲经,又是翰林院的同事,所以,魏观在洪武五年调任高启家乡的父母官——苏州知府后,说法常与高启往来唱和。魏观到苏州上任后,干了一件蠢事——重修知府衙门,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这又是怎么因事呢?
苏州曾经是张士诚的老巢,原先的苏州府衙门被张士诚改建成皇宫,将苏州府的办公地迁到了都水行司。魏观上任后,发现都水行司其地低洼、窄隘,易遭水患,所以,就将苏州府衙迁回旧址重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疏通河道,算是民生工程。没想到,这事让人告发到朱元璋那里了,说魏观在张士诚王宫基地上大兴土木,显然“有异志”。结果,魏观被朱元璋下令处斩了。但是事情还没完,朱元璋在魏观案中意外发现了高启的影子,这让他兴奋异常,终于可以放手一杀了。让高启走上断头台的,是一篇名为《郡治上梁文》的应世文。古人盖房子上梁时,都要有一定仪式,苏州府衙的办公大楼上梁,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魏观找到高启完成这篇应世之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没想到,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因为,高启在《郡治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是何居心?这种大逆不道之徒,当诛!
时年39岁的高启被执送南京时,在途中仍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表白心迹。据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朱元璋嗜杀,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除了高启被腰斩外,与高启齐名的“明初四杰”都无一幸免:杨基被莫名其妙地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地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
正是因为朱明王朝对知识分子的恶意贬损与戕害,才让读书人的气节慢慢丧失,明朝灭亡后,知识分子纷纷变节,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