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959年,上海市民每旬猪肉供应是三两,比天津,每旬整整多了一两。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1959躲不过1960。据和讯网“隐秘地带”博客披露按照《上海地方志》之《上海副食品商业志》之“大事记”记载:“1960年 9月1日居民猪肉定量,从每人每旬3两(93.75克)减为2两(62.5克)。”
从1955年12月1日起上海首次实行猪肉凭票、凭证供应市区居民的制度后,常常又由于猪肉货源不足,凭票供应难以兑现的实际困难,这期间还使用过不少冒名顶替的拿土地换和平的方法。
1959年2月中旬起,将腌腊肉、火腿列入猪肉定量供应范围。3月起,又陆续将下列商品纳入猪肉定量供应范围:3月上旬,以牛肉顶替,比例为1:1;3月中旬,以羊肉顶替,比例为1:1;4月上旬,以熟肉顶替,比例为1:1;5月下旬起,以再制蛋10只顶替0.5公斤猪肉;10月下旬,熟猪油以1:1的比例顶替伙食团、饮食业用肉。
1959年4月中旬起,对饮食业用肉按核定数量的80%供应;5月下旬起按50%供应;为弥补猪肉不足,由水产局在计划外提供50吨鱼顶替。6月上旬起,对商业用肉暂不供应,由水产局以75.7吨鱼代替。6月中旬起,对饮食业用肉按定量40%供应,另供应50吨鱼以资调剂,直至8月中旬因鱼源不多而停止。
1959年5月下旬起,还对高温、高空作业工人按核定定量的30%供应,并由水产局供应200吨鱼弥补全市各伙食团;6月上旬又供应750吨鱼照顾伙食团;6月中旬起,对钢铁、机械、造船、翻砂、炼焦等6个重点工业的高温工人按核定定量的60%供应猪肉,再次由水产局供应100吨鱼以资弥补。1961年4月,由于货源不足,对居民供应猪肉改为每月1旬,另2旬以鱼替补。
据悉上海在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猪肉与水产品等都要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几两猪肉,蔬菜供应也十分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时任上海市长曹荻秋提出,把郊区种植蔬菜的农田,从原来的十多万亩扩大到四十多万亩,蔬菜上市量要保证平均每天维持五万担左右。他动员财贸部门组织大批人力与物质下乡,帮助郊区种菜和养殖。1962年春节前夕,他亲自到南京与合肥请求支援,从而保证了上海人民在春节期间的猪肉和花生的供应。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广为传颂的《西塞山怀古》,其最后一句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曹荻秋和“芦荻秋” 只有一字之差,却让人不得回伤往事,忘不了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三年饥寒带来的苦难生活。不论鱼顶猪蛋顶肉,无奈, 曹荻秋却顶不了“芦荻秋”。
文/秦全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