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国是如何剪羊毛的

  • A+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看看美国是如何剪羊毛的

剪羊毛是指,美国利用美元在世界经济体系的特殊地位,通过量化宽松向全世界输出美元,促使其它国家资产价格飙升,而后又通过加息让资本回流美元,造成其它国家资产价格破灭,一进一出之间获取暴利,在下一个周期到来之前,再输出美元低价收购便宜资产。

举个例子,比如小牛手上有100亿美元,放在美国利息太低,这个时候A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趋势不错,而且为了吸引国际资本,利息给的比较高,假定1美元能兑换5元A国货币,小牛手中的100亿美元就换成A国的货币大约500亿在A国投资,像小牛一样的土豪来A国投资的人越来越多,然后推升了A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A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市场钱多,业绩也好,企业也大举借债,增加产能。

小牛手中的最初的500亿A国货币,这个时候已经升值到2000亿了,这赚的是第一笔。

如果美国要加息,小牛觉得A国房价太高不安全,还是换回美元稳妥,就把这2000亿A国货币换算成美金,危机爆发前,A国相对美元走强,汇率还在高位,1美元兑4元A国货币,这时候2000亿就能兑换成500亿美元,像小牛一样聪明的土豪也在大批量换美元,这赚的是第二笔。

A国市场上流通的钱少了,产品卖不出去了,卖不起价了,不值钱了,企业的资金链也断了,这就导致,经济倒退,房产价格崩溃,企业大规模倒闭,A国老百姓资产严重缩水,以前1元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0.5元就能买到,而汇率已经跌回到1美元兑5元A国币,美国资本再来收购那些优质的低价资产,比如矿产,石油等,这时只需要200亿美元就能买到之前500亿美元卖出的等价资产,这赚的是第三笔。
这就完成了第一轮剪羊毛。

那些年倒在美国“剪羊毛”下的国家不在少数。

拉美经济危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拉美国家在独立后,以卖出工业原料,借入美元债务作为刺激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并长时间保持着远高于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资金争相涌向拉美,推动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大量的泡沫,但也埋下了隐患,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外债余额占GDP比重超过50%。

1979年伊朗革命和1980年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抓住时机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美元利率大幅提升,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国际资本流动方向逆转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拉美国家国际收支入不敷出,债务违约便不可避免。最繁荣的阿根廷首先爆发了经济危机,甚至触发国内政治动荡,拉美国家进入衰落时期,长久不能恢复元气。所谓的拉美经济奇迹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引以为诫的一个案例。
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

80年代中后期,受到美国不断下调基准利率,货币宽松速度加快的影响,日本也跟进降息,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日本股市和楼市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当年一个东京的地产可以买下大半个美国。
随着美国在1986年逐渐收紧货币政策,为了避免资本外流,日本也开始加息,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导致 房地产和股市的崩盘,重创日本经济,随着日本陷入长达十多年的萧条中。
韩国和东南亚(90年代末)

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经济在此期间则实现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南亚地区,外债规模大幅上升。这些地区债务期限严重错配,大量中短期外债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

1994年美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经济结构不足以维持经济增速,外贸顺差不断缩小乃至出现逆差,东南亚国家货币被严重高估。加之股市和楼市存在大量的泡沫,国际资本选择撤离,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以泰国为突破口,做空货币,做空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泰铢、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等先后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对象,资本大量流出,固定汇率制被迫放弃,货币大幅贬值。随后股市受到重创,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坏账剧增,金融机构和企业大规模破产。亚洲金融危机拉开序幕。

如果大家年长一点,应该对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有印象,香港也是被狙击的对象,在香港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出手救市,打败狙击者,危机过后,香港政府购买的股票和资产价格大幅回升,赚了一笔。

再看今年

2018年,美联储已经加息两次,市场预计还会加息两次。美元回流结果导致新兴市场货币汇率集体坍塌,年初至今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土耳其里拉及阿根廷比索的贬值幅度都超过了50%,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南非兰特及印度卢比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也都在15%以上。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后10年中,美联储先后抛出了三轮QE,全球主要央行都加入到量化宽松的行列,而此间,新兴市场国家利用流动性充沛以及美元利率不断走低的机会大量举债。一旦美元回流,市场流通性减少,危机来了,坐等美国剪羊毛。

当然,其他国家的危机,美联储加息只是诱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国家的治理能力。当美联储热钱肆虐时,这些国家欣然接受,也缺乏改革的动力;待到美元紧缩,资本外逃,一切现出原形。正如巴菲特所警告的:“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