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诅咒:剁手族为何要演“内心戏”?

  • A+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双十一诅咒:剁手族为何要演“内心戏”?

在“双十一编外人员”的讨论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人们又开始热议“双十一诅咒”。从趋向上来看,比之前更为明确,就是给“双十一”的消费行为一个台阶下,并且找到合适的理由。因为,具体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双十一临近,惊诧地发现所有的物品莫名其妙的用完或坏掉。

言外之意,就是“必须买”,并且是“不得不”的一种抉择。坦白讲,这很符合通常意义上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可惜,当“双十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购物节”时,除却狂欢之外,也存在无限娱乐性。但是,在娱乐性的笼罩之下,很多人又纠结于“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之间。

这种情境下,要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其实,想买的理由都不是很正当或很理性),人们总觉得有些许不妥。这种时候,无论是自我宽慰,还是利用“双十一诅咒”进行“内心戏”的编织,都属于一种“双十一”来临前的正常反应。尤其,对于女性群体来讲,好像自带“买欲”气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谈论“双十一”和狂欢“买买买”,已经成为女性群体的一种基本社交形式。当然,男性群体中也有“买欲”强的人。不过,相对来讲,比女性群体会弱一些。在具体的购买行为上,更为注重理性消费和物品的实用性。

只是,无论怎样,既然要“买买买”,理由不管再怎么牵强,总要有一些。要不然亲人的嘴,朋友的嘴都没法堵。因为,我们很清楚,在“双十一”的购买狂潮中,多数人的购买行为会被商业浪潮绑架,清醒地人真的不多。于此,当双十一结束后,人们就势必会陷入“懊悔”的迷局中,即便没有一个理由会显得很正当。

在这种可预见的现实窘境中,很多人就开始提前“张罗理由”。因此,“双十一诅咒”便横空出世,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事情,也会显得七拼八凑。可事实上,这些“内心戏”也只是一种“亚文化”的表达,该买的一个都不会少,不该买的同样也不会少。

但是,对于消费狂潮里的剁手族来讲,这种暧昧的,歇斯底里的感受,却显得很真实,也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丧性表达。无论如何,购物早已不是购物本身,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总强调的“消费至死”或“娱乐至死”。甚至,对于玲琅满目的购物App而言,已经早不是单纯的购物通道。

在某种程度上,“购物通道”早已成为“媒介通道”,其中有主流审美的表达,也有非主流审美的表达;有品牌消费的表达,也有实用主义的表达。总之,网络世界里的购物,早已不是买一件物品那么纯粹。“买什么”的问题,早已过时,“怎么买”,“什么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甚至,对于年轻一代来讲,“双十一”的存在,已经成为“亲密关系”之间互动的一种契机。比如通过“双十一”,彼此之间送礼物。或者一起等候秒杀的时机,共同体验消费的参与感,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当然,有的男性即便自己不参与“双十一”,但自己的钱包却闲不下。总的来讲,“双十一”已经超越购物范畴,成为生活中的“一出好戏”。

当然,回到“双十一诅咒”的问题上,似乎绕不开一个事实,基于网络世界中的购物狂欢,所诞生的文化属性,也更为倾向网络文化。而且,从亚文化的属性上来看,更偏向于“丧文化”。因为,就从对“双十一诅咒”的定义来看,很明显就存在这种逻辑。

坦白讲,双十一的到来,物品不会用完,也不会坏掉。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内心就想“买买买”。因此,总需要找一些理由安慰自己或者搪塞别人。即便,都很清楚理由牵强,但是并不妨碍“内心戏”的展开。说到底,这些丧性的表达,本就是“双十一”的一部分,就跟人们探讨“双十一编外人员”一个道理。

多数人也自认为就是非理性消费,但是,却并不妨碍他(她)们在这场狂欢中寻觅欢乐。或许,有人会说,你不是在谈论“双十一编外人员”时,极力批评过这种“消费至死”的非理性行为吗,为何在这里态度又会缓和下来。坦白讲,这个不矛盾,整个时代确实处于一种“消费至死”的氛围中,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多数人难以避免。

所以,退一步讲,身处于这种难以逃离的氛围中,作为个体还不能太过疏离,要不然总会显得尴尬。索性,即便身处其中,也要学会寻得欢乐,而非被时代抛弃。不过,这只是对于“剁手族”的标准。要是有人觉得自己不参与这种大狂欢,也能找到自己的欢乐,那么就真算得上一个理性消费者,起码在消费认知上是这样的。

不过,对于剁手族而言,十之八九的懊悔,也都是一种虚掩行为。因为,大凡精神正常的人,还没有出现过真正“剁手”的情况。甚至,有的“剁手族”常年“发毒誓”,不再乱买物品,但是真要到“买买买”的时候,真是一点都不手软。

因此,人们常说,理性的人或许总是理性的,非理性的人也总是非理性的。从本质上讲,绝大多数人容易被消费浪潮渲染出的气氛蛊惑。这种能量所产生的诱惑力,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抵抗的。甚至,多数人会上瘾。这种情况下,除却用“内心戏”赤裸裸的虚掩,并没有更好的方式来缓解不安。

杂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