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负担:孩子怎成大人之间的“互动工具”?

  • A+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压岁钱负担:孩子怎成大人之间的“互动工具”?

临近春节,市井深处的问题,就会集中的冒出来。有媒体报道,“85后压岁钱负担很重”,一些人“压岁钱”支出超5000元。当然,这还不算春节的“全部开销”,总的来讲,过春节就是个“集中消费”的节日。家庭内部要置办年货,新衣服,家庭外部,要应对世俗人情。但凡一个家庭,过年的整体开销都差不多逼近万元。

不过,这还是较为低标的家庭,稍微人际关系复杂的家庭,可能开销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过年就是一个“集中消费的节日”。初一到十五,年俗不断,也就说明消费不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过年时所付诸的高消费,一直没有停滞过。

在吃喝匮乏的时代,过年的风俗禁忌更多,无论怎么践行,都在为所谓的“吃喝找由头”。从小年开始,就意味着春节开始,看似较为的庄重的习俗背后,都难免裹挟着人们对于生活本身的合谋。只要是特别的日子都会在饭菜上体现的比较足。

因此,过去人们常讲,过年就是“过嘴”。只是,对于“过嘴”的渴望,现在的人们好像越来越淡化。但是,浮于表面的“人情礼往”,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显得浓烈。尤其,晚辈对于长辈的探望,只要关系不是太远,都免不了去探望。

当然,就现在的孩子来讲,“好吃好喝”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但是就过年而言,“压岁钱”的吸引力还是很足的。过去人们给孩子们“压岁钱”,多数“不超百元”。现在就不一样了,“五百或一千”都会很正常。从本质上讲,大人们给孩子“压岁钱”,主要还是为促进大人之间的关系。

就事论事,“压岁钱”不应该裹挟数目上的多寡,但是,随着风俗的“粗鄙化”,“压岁钱”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一些父母敛财的“借口”。如果,一个孩子生在大家庭中,在春节期间,很容易就可以拿到过万的压岁钱。如果孩子的父母较为富足,可能只是替孩子保管,如果孩子的父母也相对缺钱,孩子显然就成为一种敛财的道具。

压岁钱的习俗内涵,人们早已不关心,多数人更关心数目的多寡,有很多孩子,寒假刚放,就开始盘算“压岁钱”。正月初一早上,就开始四处串门,爷爷杯杯,姥爷姥姥,几乎是逃不掉的。甚至,一些邻居为维护关系,也会勉强的硬挺。

孩子回家后,父母也会盘问,但多半注重数目的盘问。给的多的,自然很开心,给的少的,就觉得小气。总之“压岁钱”本来的习俗意义,已经越来越淡化。甚至,对于很多孩子来讲,已经认为这是一种长辈必须践行的行为。他(她)们鞠躬拜年,动作娴熟却并不真诚。

而对于给压岁钱的人来讲,如若面对的孩子多,往往也是一种灾难。压岁钱给多给少,还不能太随意,因为弄不好,就可能给大人之间的关系埋下隐患。所以,对于“压岁钱”来讲,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它本身所裹挟的人际互动,越来越重。

这就导致,春节期间“带孩子”出门,要以关系链的亲疏而定,因为让别人为难的同时,可能也会葬送自己的基本人设。大正月出门,但凡有孩子,自然就会与“压岁钱”相关。很多父母深谙此道,出门带上孩子,多半都能满载而归。

但是,这里面要搞清楚一点,关系如果一般,最好不要带孩子出门,否则就会让别人觉得不地道。因为,给孩子“压岁钱”,完全是建立大人关系之上的。关系越近,压岁钱的数目就越大。如果关系一般,大正月带上孩子出门,最终的结果就是自讨没趣儿。

如若不给孩子压岁钱,孩子们会觉得有些怪诞,给孩子“压岁钱”,大人的关系又并不太近。这种时候,就会生发出尴尬,给的人尴尬,接纳压岁钱的孩子尴尬,最终孩子的父母也尴尬。这种情境下,一场相对可行的春节互动,就会变得艰涩无比,不得不说,春节期间出门“带孩子”,要三思而后行。

所以,给孩子“压岁钱”,就更要注重“仪式感”,如果只是为给钱而给钱,只会把孩子教坏。习俗本身,其实是对生活本身的丰富,利用的好,就能看得见生活的美好,利用的差,最终只能窥探到市井之暗。“压岁钱”因为与“金钱”直接相关,自然更容易被扭曲。

传统的习俗,其实本身挺好,但是之所以越来越世俗,就是因为人们在践行的过程中,逐渐跑偏。作为“压岁钱”,本应该是让孩子们记住传统,热爱生活。但是,却成为大人之间的互动舞台。久而久之,孩子们越来越被工具化,压岁钱自然就被“污名化”。

作为“仪式感”,对于孩子们来讲,是认识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随着大人们之间的“赤裸互动”,让孩子们越来越难以找寻基本的“存在感”。“压岁钱”已经成为一些大人“短期集资”的有效方式,而孩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皮条客”,想来也是很尴尬。

杂谈社